优学建筑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优学建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冬季混凝土施工,受冻临界强度规定有哪些

冬季混凝土施工,受冻临界强度规定有哪些

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蓄热法、暖棚法,加热法等施工的普通混凝土,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时,其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 };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盆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时。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40% ;
2、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一15℃时,采用综合蓄热法、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上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4.0MPa;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一30℃时,采用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干5. 0MPa;
3、对强度等级等于或高于C50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30%;
4、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50%;
5、对有抗冻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0%;
6、当采用暖棚法施工的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时,可按综合蓄热法受冻临界强度取值;
7、当施工需要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按提高后的强度等级确定受冻临界强度。

2,什么是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

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是混凝土遭冻结后其后期抗压强度损失在5%以内的混凝土预养强度值,就是是冬期施工中浇筑的混凝土在受冻以前必须达到的最低强度。即混凝土内部温度降到规定温度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必须达到受冻临界强度。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104-97在7.1.1条对掺用防冻剂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作出规定,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15℃时不得小于4.0N/mm2,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30℃时不得小于5.0N/㎜2。 扩展资料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第7章防冻剂的7.3 施工中规定,7.3.9掺防冻剂混凝土的养护,应符合在负温条件下养护时,不得浇水,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用塑料薄膜及保温材料覆盖,严寒地区应加强保温措施,初期养护温度不得低于规定温度。 当混凝土温度降到(防冻剂的)规定温度时,混凝土强度必须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当最低气温不低于-10℃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得小于3.5MPa,当最低气温不低于-15℃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得小于4.0MPa,当最低气温不低于-20℃时,混凝土抗压强度不得小于5.0MPa。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受冻临界强度

3,冬季混凝土施工,受冻临界强度规定有哪些?

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蓄热法、暖棚法,加热法等施工的普通混凝土,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时,其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 };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盆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时。不应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40% ;
2、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一15℃时,采用综合蓄热法、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上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于4.0MPa;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一30℃时,采用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不应小干5. 0MPa;
3、对强度等级等于或高于C50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30%;
4、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50%;
5、对有抗冻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0%;
6、当采用暖棚法施工的混凝土中掺入早强剂时,可按综合蓄热法受冻临界强度取值;
7、当施工需要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按提高后的强度等级确定受冻临界强度。

4,冬期浇筑的混凝土,其受冻临界强度应符合哪些规定?

对有抗冻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宜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0%。 1.当采用蓄热法、暖棚法、加热法施工时,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30%;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时,不应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40%。 2.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15℃时,采用综合蓄热法、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不应低于4.0 MPa,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30℃时,采用负温养护法施工的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不应低于5.0MPa。 3.强度等级等于或高于C50 的混凝土,不宜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30%。 4.对有抗冻耐久性要求的混凝土,不宜低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70%。 参考资料 土木工程网.百度[引用时间2018-3-17]

5,什么是混凝土冬期施工临界强度?该强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混凝土受冻临界强度:混凝土基本能够抵抗冰胀应力的最低强度(受冻后,最终强度损失不超过5%的预养强度值)。 硅酸盐、普硅水泥配制的混凝土,30%设计标准强度。 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40%设计标准强度。 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如受到负温侵袭,水泥的水化作用受到阻碍,其中游离水分开始结冰,体积增大9%,有使混凝土冻裂而严重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危险;混凝土初期受冻后再置于常温下养护,其强度虽仍能增长,但已不能恢复到未遭冻害的水平;而且遭冻愈早,后期强度的恢复就愈困难。 为了探索新浇混凝土在受冻前达到多大强度才能基本上避免冻害,各国都做过大量试验。中国现行规范规定,这一临界强度值为28天正常养护强度的40%,并不小于5兆帕。 扩展资料: 当施工需要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时,应按提高后的强度等级确定。 掺防冻剂的混凝土,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15℃时,不得小于4.0Mpa;当室外最低气温不低于-30℃时,不得小于5.0Mpa。 对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不宜小于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值的50%。 任何情况下,混凝土受冻前的强度不得低于5.0Mpa。 受冻的混凝土解冻后其强度虽然继续增长,但已不能达到原设计的级别。试验证明,混凝土遭受冻结其后期抗压强度降低的数值,与受冻时其强度的高低直接有关。 混凝土强度达到受冻临界强度再受冻,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不超过5%,危害较小。因此,混凝土冬季施工时,混凝土未达到受冻临界强度不允许受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受冻临界强度

6,新浇混凝土受冻后如何处理?

处理方法是加入盐液降低水的凝固点,使得其融化。 混凝土冬季施工的一般原理:混凝土拌和物浇灌后之所以能逐渐凝结和硬化,直至获得最终强度,是由于水泥水化作用的结果。而水泥水化作用的速度除与混凝土本身组成材料和配合比有关外,主要是随着温度的高低而变化的。 当温度升高时,水化加速,强度迅速增加。当温度降到0℃时,混凝土中的部分水开始冻结,并逐渐由液体(水)变为固体(水)。 此时水泥参与水化的水分减少,因此,水化速度减慢,强度相应增长较慢。温度继续下降,当混凝土中的水完全变成冰,即完全由液相变为固相时,水泥的水化作用基本停止,此时强度并不增加。 扩展资料: 配制混凝土一般可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必要时也可采用快硬硅酸盐水泥或其他水泥。水泥的性能指标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水泥标号的选择应与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相适应。原则上是配制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选用高标号水泥;配制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选用低标号水泥。 如必须用高标号水泥配制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时,会使水泥用量偏少,影响和易性及密实度,所以应掺入一定数量的混合材料。如必须用低标号水泥配制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时,会使水泥用量过多,不经济,而且要影响混凝土其它技术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