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学建筑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优学建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请简述 经营城市 的概念是什么

请简述 经营城市 的概念是什么

经营城市,就是以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土地、河湖)与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等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及相关延利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广告设置使用权)等进行重组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组和营运,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这样就有效地改变了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对市政设施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收益的状况,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

2,如何经营城市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5。广义的城市管理是指对城市一切活动进行管理,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市政的管理。狭义的城市管理通常就是指市政管理,即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及城市运行相关联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城市管理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针对狭义的城市管理,即市政管理。
城市管理的复杂性
现代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信息中心,是劳动力、资本、各类经济、生活基础设施高度聚集,人流、资金流、物资流、能量流、信息流高度交汇,子系统繁多的多维度、多结构、多层次、多要素间关联关系高度繁杂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现代城市不仅具有海量的科学技术,包括巨大的物质系统,同时还包括了人的因素。如果说人是客观世界中最复杂的一个巨系统,那么众多人聚集在一起的社会系统就更为复杂了。对现代城市的管理必需遵从复杂巨系统的规律。 现代城市的复杂性决定了城市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这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为对象,以城市基本信息流为基础,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机制,采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互动,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5]。据统计,现代城市管理涉及的各类因素已达1012种。对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的管理同样呈现出多维度、多结构、多层次、分系统从宏观到微观的纵横交织、错综复杂的动态非线性复杂巨系统特性,城市管理系统无疑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关于健全的城市管理规范:建设“包容性城市”的宣言草案》对城市管理有如下定义:“城市管理是个人和公私机构用以规划和管理城市公共事务的众多方法的总和。它是一个解决各种冲突或不同利益以及采取合作行动的持续过程,包括正式的制度,也包括非正式的安排和公民社会资本。”其中强调了作为人的各类利益相关者在城市管理中的参与。作为复杂巨系统的人及其利益和意识的参与,也一步增加了城市管理系统的复杂性。 出于对城市管理这个复杂巨系统中人的因素的考虑,如何调动利益相关者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也至关重要。从参与角色上,城市管理的主体包括政府(包括各级政府、各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企业(包括市场经济的各个主体)和市民(包括社区、民间组织、媒体和学术机构等)。城市管理在重视对复杂系统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应重视城市管理各能动主体的参与,通过政府、市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城市公共产品与服务,建立和谐的信息化城市管理新模式。 城市的日益繁复与发展推动了城市管理的专业化分工,由专业的城市管理部门来对城市运行各个专业子系统进行科学的管理。而随着城市系统的日趋复杂,现代城市运行及其管理日益表现出相互交错渗透、非匀质、非线形、非定常性复杂巨系统特性。以强调分解和简化的还原论,将城市系统分割成若干子系统,以专业运行部门为基本单位强化专业的运行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城市运行各子系统之间的复杂交错性使其难以切割,而切开来的小系统已不是原来的系统了,对这个系统的点滴研究也很难进行综合。就城市水务系统的运行管理而言,它与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城市河湖生态系统、公用事业系统、甚至是随供排水一起铺设的各类电力、通讯、热力等地下管线及其之上的道路交通都是交融在一起。仅通过分解、简化来解决城市管理这个复杂性问题越来越显得徒劳。 如何在加强城市专业管理的同时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综合协调,如何处理好城市管理中分权与集权、专业部门与系统整体的关系成为城市管理者案头难题。从建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到对建立高层次城市综合协调管理机构的探讨都充分反映了城市管理研究和实践中对专业化与整体性之间辨证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如何发挥城市运行的整体优势、聚集效应,使整个城市系统高效和有序的协调运行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者思考的问题。而复杂性科学的发展无疑为作为复杂系统的城市管理提供新的机遇。

3,简述城市管理的特点。 简述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主要任务

管理的综合性 现代城市是高度复杂的社会综合体,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系统,具有各自的运行规律和特征,既自成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同外界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决定了城市管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城市的综合管理任务首先是要保证城市正常运转,而不能仅限于对构成城市的某一因素的运转管理上,还应协调、控制城市构成各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政府对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市政因素进行协调管理,对城市进行宏观控制,搞活企业以及组织和协调好城市功能的发挥等等。不管是局部管理还是整体管理,都应从总体的规划和战略协调上进行综合性的管理。 2.管理的开放性 城市是一个开放型大系统,它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及产品对市场的依赖迫使城市对外部区域开放。因此只有开放式的管理,才能增强城市的开放性功能。城市的开放表现在:对农村的开放,对国内市场的开放,对国外的开放,技术、文化、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大规模输入和输出。 3.管理的动态性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各个局部的运转都会影响到整体的运行,因此,要掌握城市运转的规律,应从长远的、动态的角度来管理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目标,进行总体动态规划,而不能静止地、独立地管理城市的各构成要素,不仅要管好局部,还要协调好总体的运行。 我国城市人口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其二、控制城市人口的机械变动。 其三、实现对城市流动人口全面统一的管理。

4,简述城市环境的含义及特征?

城市环境的含义: 城市环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空间形式,又是一种主观创造的景观,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是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统一体;狭义则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综合作用下的人工环境。 城市环境的主要特征: 1、组成复杂 与自然生态环境相比,城市生态环境结构复杂得多,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环境结构4个方面。 城市环境以人为主体,非生物因素起主导作用,人工设施叠加在自然环境的大背景上,自然因素的支配作用已大为减弱,需要依靠人工的力量进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一个流量大、容量大、密度高、运转快的巨大开放系统。 2、生态脆弱 由于城市中消费者远大于生产者,城市生态完整性差、依赖性很强,属于寄生系统。城市生态组合成分单调,生存空间狭窄,自动调节和自净力比较弱,处于极为脆弱的状态。 3、资源性与价值性 城市的各种装修污染检测资源都是构成城市环境的要素,因而环境及其各种要素对城市本身来说也是一种不同于经济资源的自然资源,这就决定了城市环境的资源性。 在城市与环境这一关系中,环境能够提供满足居民的生存、发展和享受所需要的物质性产品和舒适性服务,城市环境是对居民及生产具有价值的。 4、密集性 由于城市本身受向心吸引力和离心辐射力的影响,城市环境表现出密集性的特点:人口高度密集,物质生产高度密集,建筑物高度密集,交通高度密集,资源消耗高度密集,废弃物高度密集。 扩展资料: 城市环境的污染种类: 1、空气污染 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仍为煤烟型为主, 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 二氧化碳和烟尘。 2、水域污染 造成水体污染的物质种类有:有机有毒物质、无机有毒物质、耗氧污染物、植物营养污染物、病源微生物、放射性污染物等。 我国城市及其附近河流仍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指标是石油类、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 3、固体废物污染 包括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等。 4、噪声污染 我国多数城市的噪声处于中等污染程度。

5,经营城市的多种模式

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城市大胆探索城市经营的方式、方法和切入点,并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经营的效果和经验。现据我所知,就其城市经营的理念和方式,归纳出以下几种主要模式。 大连市以整治城市环境为突破口,推动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与辐射能力,走上了国际市场成为名牌城市,是实施环境经济经营城市的先进范例。大连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只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城市。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大连市政府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用全新的视角来确定城市的功能。在制定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时,就明确提出:“要面向市场、面向国际,把大连建设成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旅游、商贸和港口”。为改变城市面貌其主要措施是美化城市,实现城市的“绿、透、通”:首先是进行城市的绿化,铺草地、栽大树,街道成为绿色的长廊,居住区内都有了街心花园,全市的绿化率达到了40%;其二是拆除大院的围墙,装上通透的新式栏杆,庭院绿地与沿街绿地连成了绿化系统;其三是拆除棚户与临时建筑,清理马路市场,使道路通畅,改变了脏、乱、差的市容面貌;其四是把老市区的工厂迁至郊区,通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使老企业蓬勃发展;其五是老市区上百万居住拥挤的市民,迁进花园式的小区,提高了生活质量。通过大量城市土地功能的置换,市政府手中有了土地--本属于城市政府的“金饭碗”,利用级差地租以地生财,政府获得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而就能改善投资环境,“巢”筑得好,“凤”就蜂拥而至了。通过招商引资,使大连的工业、港口交通都得到了发展;更为突出的是建设了一大批高档的旅游宾馆、贸易中心、展览馆等公共设施,增强了城市对外开放的功能。截止到1999年,全世界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大连有贸易关系;146个跨国公司在大连开办了175个项目;全世界的500强企业有53家在大连有分公司;1993年以来,举办过326次各类展览会,12次国际服装节,14次出口商品交易会,还有12次赏槐节和4次烟花爆竹节。由于对国际、国内市场的不断拓展,使大连的投资回报率高达216.5%。现在大连市的城市综合实力已跃居全国第八位,成绩斐然。 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土地的使用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无偿占用改为有偿使用。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滞后,各个城市都存在着许多土地使用的弊端。首先是城市土地的多头经营,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那些拥有城市土地的村镇、工厂、机关和学校,都可以随意定价,卖地生财。城市土地成为单位所有,城市政府控制不住,也聚不到财。其二是城市规划对城市用地功能的失控。由于市政府控制不住土地的买卖权,也就难以控制每块土地的实际使用功能,因而造成城市建设布局的混乱。杭州市政府有鉴于此,进行了城市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1997年建立杭州市土地储备中心--由市政府授权成立经营土地的公司。市政府行先注一定的资金,对全市的土地实行统一收购、统一规划使用功能、统一招投标与拍卖,市政府完全垄断城市土地的一级市场。这种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其效益是多方面的。其一,“金饭碗”内的“油水”不再流失,市政府真正实现了以地生财。从1999至2001年3年的时间,就比按协议批地多收回地价8.4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二,为实现城市规划确定的用地功能提供了保证。由于城市土地的买卖全部控制在土地储备中心,市政府手中有了地,也就有了按规划配置土地的实权,可以根据旧城改造、生产、生活用地的各种需求,做到对城市用地的规划、开发、建设、配套、经营、销售的六统一。从而使城市土地的管理由无序转化为有序经营,促进了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三,通过垄断土地的一级市场,就可以控制城市土地周转的总量,并提供每年可出售的各类土地的数量。根据供需的均衡制定合理的土地价格,可以防止城市土地价格偏低或过高而造成的后遗症;同时,因城市资产升值而产生的级差地租,也由储备中心替市政府及时收回。杭州市建立城市土地储备中心的制度创新战略,受到国土资源部的重视,在2001年已确定为全国土地资本运作的试点城市。现在全国已有上海、青岛、珠海、南通、宜昌等70多个城市开始实行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经营名牌产品对加强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城市经济实力与提升知名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城市要想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关键在于经营名牌产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目前最突出的实例是青岛市和绵阳市,他们经营城市打的是名牌产品战略。青岛市下大力气培育了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名牌企业。国家公布的57个“中国名牌产品”中,山东省共有12项,其中青岛市就拥有10项。特别是青岛市的“海尔”家电产品更是驰名世界,在13个国家建立了分厂,在16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海尔”产品,电冰箱的销售量就占美国全年的50%。青岛的名牌产品生产已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带动了二产、三产的全面发展,已形成互动的产业键。青岛市实施名牌产品战略,构建了城市强有力的总体美誉度,名扬海外,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吸引力。世界500强企业纷纷登陆青岛,仅2002年上半年就有海外投资的1000多个项目签约。四川绵阳市的名牌产品是长虹电视机,在发展中国家很受欢迎,促使长虹电视机厂不断扩大规模,现已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电视机厂,年产1200万台。绵阳市政府制定产品经济经营战略,围绕电视机发展其他电子产品,从而使该市成为以电子产品为支柱产业的新兴高科技城市。 地处北京市北部山区的密云县,为保护首都的水源--密云水库,工业长期不发达,经济增长一直处于北京市所属区县的末位。近几年密云县的领导班子制定了为首都服务,走环境立县、科技兴县、依法治县的创新战略,取得了突出的业绩,经济增长、城镇建设跃居北京所属各县之首。主要的创新举措是:把困难留给自己,为投资者提供服务,将县政府30多处分散的办公楼、县委招待所等拍卖给投资者;招标拍卖街道和建筑物上的广告使用权,道路、桥梁、雕塑的冠名权;用盘活这些存量资产所得的30亿元资金,整治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引进高科技,从而吸引来30多个省市的投资者,资产增量共达120多亿元。人民日报于2002年9月17日用整版篇幅对密云县进行了全面报导。其总标题是:密云,在创新中崛起。分栏标题有:创新始终是经营城市建设的不竭动力、创新崛起新密云、创新绿色经济、创新创建全国文明城、创新经营城市等。紧接着于同年10月全国市长协会在密云县城召开了市长论坛与城市经营的现场交流会。大家认为,密云快速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无论是经济发展、环境治理都有新思路、新举措,并且善于经营和推销本县的优势。从而获得15项桂冠,如全国生态环境示范县、中国第一个绿色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科技部火炬计划北京绿色科技产业基地、首都饮用水源基地、中国高校产业基地、北京市园林卫星城镇等。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我们已经认识到,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个体、私营等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对于中小城镇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例如河南省的长垣县,在既无外资又无国有投资的情况下,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短短的6年时间里,就建成一座环境优美、市容整洁、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县城,称为河南的“小温州”。全县现有个体、私营、股份制企业1000多家,个体和私营业主的投资在全县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已占60%以上;在新城区建设的总投资中占98.9%,成为主力军。县政府还对该县外出经商务工的人员,特别是富裕大户和经济技术能人,动员其回乡创业,创办“回归工程”;为其引进资金、技术、项目、信息创造条件。现已建成“回归”企业580多家,仅2000年就有新上的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59个。从而使长垣县形成了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互动的良好局面。 我国有许多城市既不通铁路,又无高速公路,长期发展缓慢,实践表明,“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城乡发展的普遍规律。这几年我国的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一批城镇的大发展。例如河北的衡水市,这几年抓住京九铁路穿越该市、贯通南北的机遇,经营建设大市场,组织专门队伍到各地招商引资。很快就使衡水成为北京、天津、重庆、广州等地大公司的投资热点,经营服装、食品、化妆品等各种市场;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城市经济活跃、人气旺。为改变城市面貌,市政府请来专家进行城市设计。近几年老城区全面改造的总投资高达23亿元,其中98%的资金是通过经营大市场获得的。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城市规划,是在总体上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描绘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蓝图。我认为:规划21世纪的现代化城市,仅有工程技术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强化城市经营的理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做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城市经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经营环境。城市规划与城市经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城市规划利用其综合的观点和整合的能力,规划好城市的空间布局,就有助于防止城市经营中某些不顾大局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而城市经营则发挥其驾驭市场的能力,成为贯彻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的实施,虽有城市政府行政力量的支持,但常会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的冲击。解决矛盾最好的办法不是简单的行政命令,而是通过正确的经营策略,既保证城市长远的整体利益,又使得当前的局部利益得到满足。西方国家常用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和SOD(Service-Oriented Development)的方式通过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经营。所谓TOD,就是政府利用垄断城市规划带来的信息优势,对规划发展区的用地以较低的价格征用;接着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土地升值;然后出售基础设施完善的“熟地”,利用“生地”与“熟地”之地价差,平衡建设成本。基于此种经营的理念,最近南京市已着手重新规划新的轨道交通线路走向,并调整郊区开发建设的时序。所谓SOD,就是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引导开发建设的模式。政府利用行政垄断权的优势,通过城市规划对城市功能进行空间调整和迁移,使老市区和新开发区通过地价差,都获得更新与发展的资金保障。青岛市就是成功的案例,市政府出让老城区用地,市委市政府机关率先迁入新区,达到了城市功能的转移、空间的疏解与优化、政府财政状况改善等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确保城市建设有投入、有收益,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必须运用市场经营的手段来运作,其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①开发和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在城市的国有资产中,数量多、增值潜力大、市政府能直接控制的资产就是城市的国有土地。市政府可以开发荒滩和废弃的土地,也可以收回闲置的土地,又可以收购破产企业已贬值的国拨土地,以及低效益使用的土地,从而使大量存量土地资产升值。例如北京市的密云县,将闲置8年的1000亩土地出让给房地产公司,政府获得2000万元的出让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该房地产公司凭借得到改善的市政设施条件,招来外商共同投资建设成高档别墅区。由于盘活了闲置的存量资产,从而给密云县带来了12亿的增量资产。②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于投资数量大、建设周期长、价格定得低、投资回报少等因素,制约了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国内外资本进入这一领域,使城市政府在力图缓解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和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中处于两难的境地。现在许多城市运用城市经营的手段,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的办法,即谁投资、谁受益,有效地吸引了国内国外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例如上海市,为开发浦东需要建设跨越黄浦江的大桥三座、隧道两座、环城高速公路等耗资巨大的工程项目。钱从何来?上海市面向国际市场,大胆利用外资,采用特许权的办法,授权外企自行融资、建设、经营工程项目,外企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己受益,取得了较好的投资回报率。又如长沙市,为在湘江上建两座大桥,凭借城市政府的信誉,依据经济合同,与香港李嘉诚兴办的长江基建公司签订协议,采用BOT的方式,由该公司负责融资、建设大桥,建成后由公司经营收取商业利润,按协议50年后归还市政府。长沙市需要建第八水厂,市政府通过协议授权由乡镇企业长大集团公司筹资建设。一个供水能力25万吨的水厂两年建成,经营17年后归还市政府。实践表明,城市经营的手段,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等价交换的机制,使投资者有利可图,就能够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注入城市建设之中。③大力推行无形资产的商业化运作。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精神需求也日益高涨。城市的历史古迹、特色文化、生态环境、建筑风格等精神资源--依附于有形资产之上的无形资产,成为城市升值的重要源泉。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西安、拉萨、平遥等城市成为国内外的旅游热点;具有奇特自然景观的张家界、三亚等城市旅游收入成为支柱产业,勿用赘述。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有些城市善于经营无形资产,通过商业化运作获益匪浅。例如大连市,利用其区位优势,大搞服装节、博览会,还举办过12次赏槐节。每个城市都有许多槐树,都开花,但人们并不在意。而大连市善于商业化运作,“借景生财”,通过赏花过节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又繁荣市场,增加经济收益;并提高城市的品位,显示出太平盛世的社会效果;同时还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又如南京市,素有“四大火炉”之称,炎热的气候使投资者望而却步。市政府近几年下决心经营生态环境,引长江水进城,改善河道水质;每年净增绿化面积12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从而使南京市区夏天的平均气温逐年下降,甩掉了“四大火炉”的帽子,成为投资的热点城市,使城区的土地价格平均每年涨幅超过30%,城市资产显著升值。④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除上述通过经营手段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的重要举措外,还有若干种融资的渠道。诸如:结合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出售国有和集体企业;拍卖、转让城市公共设施--道路、桥梁、公交线路、商业网点、公厕、路灯、报刊亭等有形实物的经营权,以及依附于其上的冠名权;发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和股票;组建城市建设信用社,建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成立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经营资产抵押、担保,向金融机构融资,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信贷、参股、控股,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 ①建立管理是服务的新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的本质是服务,而不是关卡压。以经营的方式管理城市,就是要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的多种方式、方法,为促进商品生产、市场发育和社会稳定服务。许多城市把旧城改造与老企业的技术改造相结合,把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与土地功能转换相结合。运用经营的方式对市区、郊区、企业、居民的需求统筹管理服务到位,从而各得其所需,达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②转变城市政府职能,实行城市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资源的配置方式已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调拨,向市场调节转变。因此,城市政府必须明确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对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对公共活动的服务。凡是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和处理的事务,政府就“不该管”也“管不好”,必须放权。但是,我国长期存在的政企不分的体制,严重制约着城市资源的市场化运作。例如城市的公用事业,以前都是市政府一元化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公用事业管理局垂直领导其所属企业,并垄断公用事业所有环节的经营权。以致出现公用事业的经营者凭借其垄断优势,按企业的个别成本报价,而不按社会的平均成本报价。结果企业既没有降低成本的压力,又缺乏激励提高运营效率的机制。因而使企业长期处于低效率、低效益、微利甚至亏损的状态。这表明,必须用竞争的、市场经营的机制来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近年来武汉、石家庄、深圳等城市,已在环卫作业的市场化经营方面进行体制创新,成效显著。

6,怎样才能建设和经营富有地方自然,人文特色的城市景观

营造公共建筑全新景观城市公共建筑景观不仅是构筑一个城市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品位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市的一些公共建筑景观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为此,笔者认为:城市公共建筑景观的设计与城市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分不开的。曾几何时,汕头作为南国海滨,不但培养了潮汕人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更使潮汕人拥有自己完整、成熟、实用的方言。潮汕地区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将潮汕文化艺术形式运用到城市公共建筑景观设计中,使潮汕文化特征能在公共建筑景观上具体体现。社会不断进步,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也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城市公共建筑景观的设计就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不仅应具有观赏功能,更应拥有使用功能。现代城市利用公共空间进行综合设计,创造性地使自然生态与人们相互协调,整体地营造供人们休息、交流、娱乐并具有艺术观赏性、能够共同利用的开放性场所;加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新的文化形式,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的设计方法,对传统建筑景观加以改造,创造出超越色彩、质感、空间等的艺术效果,从而为人们营造出意境全新的景观环境。好的城市公共建筑景观设计,不仅能对人们身心健康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更对改善环境和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期待汕头拥有、更好的城市公共建筑景观,期待着人们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城市景观(UrbanLandscape)是建筑学中一门范围宽泛、很综合又难以准确定义的专业。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房屋建筑应当是它构成的主体,并有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两者合起来称为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关键字:建筑园林研究巨大城市景观(UrbanLandscape)是建筑学中一门范围宽泛、很综合又难以准确定义的专业。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房屋建筑应当是它构成的主体,并有建筑以外的空间环境相辅,两者合起来称为城市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建筑是创造为人生存和工作所需用的空间场所,基本要素表现为功能实用,造型美观和经济等。城市的景观是建筑物外的一切,人工的、自然的,是人们工作和休闲用的空间环境。它要求舒适、安全而更具观赏性。建筑有明显的技术性、经济性和对城市的直接作用。景观更具社会性、时间性和间接作用。建筑对城市常表现为强势,刚硬。景观常表现为弱势、柔韧。历史证明:世界上称得起优美的城市多半是建筑和景观和谐地统一,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有多样丰富的优美的城市空间和景观环境,让人们生活在其中感到舒适、愉快,得益健康,并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内涵。城市景观具体地表现为:城市的广场、街道、公园绿地、住区、旧城中传统街区和诸多的纪念性标志建筑等。城市景观的形成是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塑造的结果。人们看到的城市景观往往是静态的,历史长河的一段时间。城市景观的形成却是个动态的过程,好的景观是人们长时间经营、推敲、锤炼出来的。这里人们的含义是包括:业主(代表人民的政府和投资者)、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这些人共同地参与策划、设计和建设。随着城市不断的变化、生长和发展,塑造的城市景观就凝聚成石头的历史、积淀的文化结晶,供人们享用和欣赏。当今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不一,有的己近完成,有的起步较慢,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加速期,变化速度之快令人瞩目。城市要发展必然打破旧的平衡,新的平衡尚未稳定或形成,时时发生很好的城市景观遭到破坏或是消失了,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新区建筑。城市的景观变得越来越单调、枯燥、乏味。这种现象并不是人们期望的,然而在国内却相当普遍。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十分敏感,早已大声疾呼要研究中国的城市科学,希望广泛吸收世界各国城市规划好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走出一条中国自己城市建设的新路子来,这是一项多么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回顾过去,了解世界各国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和成就十分必要而有益,可以扼要地概括为以下几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城市,人们都在反思城市现代化给人们带来了什么?的是觉悟和意识到过去城市大发展年代所产生的诸多弊端和问题,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重新审视人与地球、自然的关系,改变观念,研究对策。这种觉悟和意识是人类社会认识上的巨大进步。基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效能的提高,许多城市的建设项目规模日益庞大,建设的速度加快周期却缩短,而工程的质量特别在发达国家己经达到无比精湛,美仑美奂。更准确地体现出“规划、建筑、景观园林三位一体“设计、营造的思想观念,这是当今世界城市建设普遍的经验和巨大的进步。基于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许多国家的大城市既保护好应当保护的城市文化遗产,又使新建筑得以创新、发展,两者是共生、互补的关系。城市的景观是新老交替并存、统一协调,其结果是城市的特色反而更突出和加强,而不是衰弱。城市的景观环境建设不断向纵深和广度发展,研究人的活动与环境行为,精心设计出丰富多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多以爱人、宜人、育人为目的,尽管还未达到尽善尽美,但这种追求和努力所取得成绩是值得骄傲的,是当今世界许多美好城市巨大的进步。回顾历史,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十分重视景观园林在城市中的作用,重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试看诸多的历史文化名城,哪个不是先辈们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创造出优美的城市景观的典范?我们有在干旱地区创造的沙漠绿洲,有河道成网的水乡,有山地城镇,有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相融合成田园诗般的园林城市,这些城市至今仍是世人所迷恋的人间天堂。这种充满了自然山水与人和谐相处与均衡的思想是系于中华民族传统哲学理念和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中华大地是世界上地理环境、气候最优良,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种地区形成的自然景观是最亲和宜人、秀美明媚的。尽管历年来遭到数不清的天灾人祸的破坏,但国土的基本素质和自然条件依然保持着,城市的框架和肌里在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依然保持着,这是不容质疑的事实。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当今世界依然是:文化落后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先进的文化就造就不出先进的民族,也不会有好的城市文化景观。当前,中国社会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们搞好一切事业的法宝,我们要十分珍惜这种局面。同时看到,举国上下全民族的觉醒和文化复兴迸发出的力量是前所未有的,势不可当。中国社会必将随着经济的大发展、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同时,把全民族的文化教育和国民素质搞上去。当今中国主流社会思想是要奋进、求知、开放和刻苦劳作。我们要向全世界展示我们改革开放政策后的城市建设的崭新成就,展示出我们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所以我们抓住机遇、奋力勇为,搞好城市建设,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景观,这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表现。这是必定无疑的。建设好城市景观这样艰巨的事业是需要长期持续地努力才能见效。仔细分析我们城市建设的现状和发展,会发现有许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急待研究解决。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为了迅速改变城市的落后面貌,各级政府都在加大力度治理城市的市政、交通等设施,在建设新城区的同时也着力于旧城区的改造。的确,城市建设要前进就必须破旧立新,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重重的困难和矛盾,比较起来,城市景观和环境绿化似乎是软任务,难以兼顾。也许是因缺乏资金等原因,常常是新住宅区、新街道、新广场,环境质量和形象不佳,一拖几年难以改观是很不明智的策略。这种现象在住房政策改变后,政府和社会都很重视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是件好事,但要注重实效,切实搞好其绿化环境,不要华而不实、太商业化。我们知道,居住区在城市建设占很大的比重,搞好这块地盘对城市的环境的改善举足轻重。应当看到我国的城市管理水平明显落后发达国家,这么庞大人口的国家法规不健全,人们在城市缺乏应有约束,自治、自控的能力差,象沿街商店随意侵占人行道、乱丢垃圾、乱停车、广告泛滥成灾等比比皆是。城市的建设应和城市的管理、整治相结合,我们的城市如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法和法规很难维护出良好的城市景观与环境来。尽管现在政府各部门对生态保护、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宣传家喻户晓,但普遍人们的意识确实仍很差,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大家总以为这些事距自己很远,干系不大。对我们国家资源的匮减、环境的恶化无切肤之痛,反之对资源的浪费也不以为然,没有迫切的危机感是很危险的。正如对我们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一样,仅以眼前利益来判断是非,看不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正意义。正面开发建设的优势发挥不出,文化遗产和历史街区的保护措施不力,城市的特色必将迅速消逝,丢掉的宝贵财富恐怕很难用金钱再买回来。城市的快速发展不一定要以牺牲、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世界上的城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条件是难得的。但是,的是人类长期与自然斗争改善环境,创造出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城市景观,这样的先例美不胜举。从国际上看,现代景观专业迄今不过百多年的历史,目前越来越显出其向上发展的势头和重要性。它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早己不是传统园林的概念,它更强调注重生态资源保护、提倡适度生存;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社会、陶冶国民情操,造福于民的作用。景观专业的范畴涉及广泛,包括:大学校园、墓地、城市规划、园林、历史街区、居住区、城市开放空间、国家森林和国家公园、新城、公路、休闲度假区、城市广场、街道、公园以及滨水地区等。大部分内容与城市相关,搞好这部分工作的对城市的重大意义不言自明。这一专业需要成千上万的专业人员从事研究、设计和施工,是一项庞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需要好好学习、吸收别人点点滴滴好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长期地苦心经营才能建设出我们自己良好的城市景观来。我国的景观专业明显比建筑更落后与西方国家,过去长期停滞不前,符合专业要求的设计、施工力量远远不足,城市的景观环境建设迟缓滞后,这是普遍的社会现实。近几年来,城市的发展带动起景观建设的势头很猛,似乎有些匆忙上阵应付局面。人们往往看不到改变城市的景观面貌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相当长的时间。许多地方领导操之过急,企图在短期内迅速改变面貌,贪大求洋,修大广场、修宽马路、大草坪、大喷泉,压缩设计周期粗糙施工,一时间红红火火,形式上很表面、花哨,忽视科学性,忽视了景观的功能作用,结果费了不少资金、材料,得到的并非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景观环境。然而,城市的许多基本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空气和水的污染,交通混乱噪音成灾,城市的绿地日益减少,变成了混凝土的森林,居民的居住环境恶化,只能忍受折磨,这样的城市还谈什么美好的景观?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大发展的好时期,政府历来强调重视城市的绿化环境建设,其实城市绿化和城市景观是同一件事。己被国家认可的十多个园林城市有些己接近国际标准,大批的城市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普遍认识到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形象的反映,城市现代化必须有高质量、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环境。这种时刻,我们要高瞻远瞩,及时地抓住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十分必要。首先,对城市景观项目的定位要准确。建设城市景观的目的是“以人为本“,要为人所用,不是给人看的。居住区就是要有安静、舒适的休闲环境;大工业的厂前公区何必要加许多假山、小桥流水?公益性的城市绿地建设与非公益的商业开发有原则性的区别;城市中心区大的综合体建筑要为城市提供一些开放的公共空间,更突出其公益性,充分体现对人关怀的精神。这些法都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做法和成熟经验。定位准确是体现一种科学的精神,减少盲目性。我国的城市规划法是参照了许多国家的经验,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客观上为城市的绿化环境规划出“广阔的天地“,切实地抓好这些绿化用地的建设,用饱满的数量和姿态优美的植物细致地配置起来。房屋建筑有的看起来虽然单调、朴素些,但是,有高质量的绿化环境配起来,依然可以营造出很生动、富有魅力的景观。所以要在城市现有的建成区好好研究、做文章,实际上,许多城市五、六十年代规划出的林荫道、广场或住宅区有的至今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和环境质量,现在需要补偿、更新升级,不用很长时间便可以面貌一新,事半功倍,是件很出效果又有受老百姓欢迎的好事情。现在,不少城镇的领导在动脑筋用行政的法调整城市用地,改变城市中心的形象,如能用写减法,在必要的地段开辟出新的广场和公共绿地,将是件了不起的千秋大业。领导们要去掉“私心“拿出应有的气魄,不是修大广场装门面,更不是打公共绿地的主意建政府公楼、搞商业性的开发项目,破坏城市的景观。城市中心地段应保留出一定的公共绿地和休闲空间,目前没钱可以先不建设,给城市保留一些发展的余地。我们的领导要是用这样高的眼光和大手笔来搞规划建设,那城市将来的景观必定会有很高的品位和特色的。现在我们的经济是富裕了些,但是依然要十分注意节约,继续走艰苦朴素的道路。五十年代我国各地都建一些公益性的城市公园,利用城市“废弃“的荒地、窑坑,多年来几代人依靠极少的资金,精打细算,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变废墟为美丽的人民公园,真可以写出一部动人的历史。可是,这些公园目前年久失修设施简陋,急需寻找社会和政府的支持,改善和提高它的绿化环境质量和服务设施,真正地变成城市人民现代化的开放公园,那将是件大好事。遗憾的是这些公园仍在困境之中,公园的用地不断遭到蚕食,有的正是想变公益性的公园为商业性的游乐场,完全丢掉了自己的好传统,误入歧途。试设想:我们每个城市都把自己现有的这类公园整治出个样子来,并逐步向社会开放,那城市的景观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在当前,走艰苦朴素的路,建公益性的城市公园、绿地依然是我们营造城市景观要坚持的原则。建设好的城市景观要十分注意经济,我们没必要去和发达国家比规模、比豪华、比排场。就是要讲求经济实效。现在,业主向设计人交代任务不讲投资,只将要一流的、“一步到位××第一“。其实,工程的设计、施工质量并不以材料的高级为准,象南方的小街巷常用石板铺地韵味很足,换成混凝土就索然无味,小巷的石板路不好是因为基地质量太差,不是石板的问题。现在修大草坪也不是中国的传统,既费钱又费人力养护,总之,城市景观项目越搞越豪华气派,真正是我们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吗?城市景观目前在我国城市中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我认为,我们要看到建设好城市景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好好地研究一下我国的情况和世界各地的好经验,注意经济、注意实用,更强调精心策划、施工设计、精心施工、领导、专家和居民相结合,走“规划、建筑和景观园林三位一体“的路,就一定会建设好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景观。参考资料:/.shtml

7,经营城市的介绍

经营城市,就是以城市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对构成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载体的自然生成资本(土地、河湖)与人力作用资本(如路桥等市政设施和公共建筑)及相关延利资本(如路桥冠名权、广告设置使用权)等进行重组营运,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组和营运,以实现城市资源配置容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这样就有效地改变了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对市政设施只建设、不经营,只投入,不收益的状况,走出一条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

8,城市资源包括哪些

城市设立,存在和发展的一切条件,可以称为“城市资源”。
一、城市不是随意设立的,大多数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例如:行政中心的设置,密集人口形成的物资交换、市场。这就是中国古代铜币“外圆内方”很好的象征:“内方”为行政中心,“外圆”为逐渐聚合而形成的物资交流市场。
城市的设置往往要考虑两大要素:一是水源充足,所以历史上的城市都是“近水楼台”例如洛阳、西安、北京、…、南京等等,西方的例如罗马等等。二是交通便利,这是便于行政管理,多选择地势平坦、四通八达之处。
所以:城市资源的基础就是三个:
1:水资源为基础性“城市资源”;
2:交通便利为选择性“城市资源”;
3:行政中心为政治性“城市资源”。
二、近现代城市拥有了工业,发达的商业与金融业
城市因为拥有了密集的人口,方便的交通,为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的发展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吸引更多的人员。
因此
4:发达的工业、商业和金融业是经济性的城市资源。
三、城市的先进,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表现就是更多的学校。
科研、文化机构、娱乐场所,从而又加大了城市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5:先进、发达、多样化的文化,是经济性的“城市资源”。
四、由于产业分工,消费型城市的形成,更先进的城市就把一部分污染工业迁出市区,而在市区加大了绿化面积,将“山、水、草原”浓缩进城市。
城市的山水保留,而“假山”(例如北京的景山)成为高山大岭的浓缩版;
城市的湖泊、护城河、城中河,则成了大江大河的缩小版;
城市公园、绿地,则成了大草原、原始森林的盆景版。
但不可否认:
6:山、水、林、草成为自然方面的“城市资源”。
五、还有一个方面:“机会”,历史的机会,当代的机会,则成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又一个条件。
7:历史机遇和政治机会,成为机遇性的“城市资源”。
当然,还可以从各方面表述,那将是一本大书的含量。
六、“城市资源”会不会枯竭?
“城市人口”总要消耗“城市资源”。一个城市的资源如何增加,总有一个限度,仅从地理空间上来说,其容纳的资源必定为一个不可超越的常数,而人口的膨胀则是一个不容抑制的变数,以大北京为例,北京市建国六十五年来,其“资源”增加总是有限度的,有些是以算术级数增长,有些还在缩小,例如湖泊、护城河、绿化面积,而人口则成几何级数增长,毫不犹豫、毫不客气地实现了马尔萨斯所谓的“二十五年翻一番”。结果就是:人均“城市资源”的不断减少。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增长,总有一天,“城市资源”会负担不起的。
“城市资源”也会走向枯竭的。

9,城市化有哪几种模式

1、小城镇发展模式。 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乡镇企业为导向,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区别于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城市化道路。 2、大城市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这是介于“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城镇化模式。为了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依托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展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制和建设一些重点小城镇。 扩展资料: 城市化发展曲线: 1、第一部分为城市发生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慢,城市人口比重很低,大都不到25%,整个社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大量散居的农村人口。 2、第二部分为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比重增至60~70%,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城市规模日趋扩大,城市数量日益增多。 3、第三部分为城市发展的成熟期,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与总人口增长速度相当,城市经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平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城镇化模式

10,城市发展的基本模式有哪几种

1、小城镇发展模式。

这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乡镇企业为导向,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区别于人口向大城市转移的城市化道路。

2、大城市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城市增长迅速,这反映了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大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

3、中小城市发展模式。

这是介于“小城镇”和“大城市”之间的城镇化模式。为了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依托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展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制和建设一些重点小城镇。



扩展资料:

城市化发展曲线:

1、第一部分为城市发生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非常慢,城市人口比重很低,大都不到25%,整个社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小农经济和大量散居的农村人口。

2、第二部分为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城市人口比重增至60~70%,城市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城市规模日趋扩大,城市数量日益增多。

3、第三部分为城市发展的成熟期,城市人口增长速度与总人口增长速度相当,城市经济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发展平缓。

11,发达国家城市经营的主要方法有?

以美国为例,在美国的城市治理理念中,政府治理往往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在市场、企业和社会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都退出,但是在保证社会服务的公平、合理方面,政府则积极充当宏观调控角色。 绝大多数美国大中城市都不设立区政府,只设立若干“居民服务中心”,作为市政府管理职责较弱的派出机构,直接为居民提供近距离服务。同时,美国城市政府围绕提供公共服务职能,机构综合设置,精干高效,运作协调。 扩展资料: 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表明,城市交通与经济发展有相互促进、配合的关系。例如,属于世界城市体系顶端的几个城市,例如纽约、伦敦、东京,也有着发达的综合城市交通体系。 一个城市多模式交通设施的规模,应该和城市自身既有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趋势相互匹配。过分追求交通设施规模,特别是某一类型交通设施的规模或者人均拥有量,对城市长期经济发展并无益处。高水平维护或营运已有交通设施的费用,从长远看,将超出建设这些设施的费用,并有可能成为城市额外的财政负担。因此,城市需要审慎扩大既有交通设施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