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学建筑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优学建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物理学和物理学(师范)有什么区别?

物理学和物理学(师范)有什么区别?

1、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物理学的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物理学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和转变的知识做出规律性的总结,这种运动和转变应有两种。一是早期人们通过感官视觉的延伸;二是近代人们通过发明创造供观察测量用的科学仪器,实验得出的结果,间接认识物质内部组成建立在的基础上。 物理学从研究角度及观点不同,可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宏观物理学不分析微粒群中的单个作用效果而直接考虑整体效果,是最早期就已经出现的;微观物理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理论逐渐完善。 2、物理学(师范)是学科物理,主要是以后做老师的,这个专业出来后会有教师资格证书,不需要自己考,出来直接可以应聘物理老师。

2,经典物理学的物理危机

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峥嵘岁月,是一个构建科学理论大厦的时代,是理论与实验完美结合的时代,产生了很多的著名的物理学家。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由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声学构建经典物理学的大厦。也可以说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辉煌时代。物理学发展到19世纪末期,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相当完美,成熟的程度。物理学的辉煌成就,使得不少物理学家踌躇满志、沉溺于欢快陶醉之中,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看法: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今后物理学家用不着再干什么了,只需要把各种数据测得精确些就行了。然而,此刻在物理学的万里晴空中却飘来了两朵乌云,物理学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现。这些无法用经典物理学解释的新发现,使经典物理学陷入了危机。第一朵与迈克尔逊实验有关,第二朵与黑体辐射有关。正是这两朵乌云的飘动,引来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暴风骤雨,使整个自然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两朵乌云”成为20世纪伟大物理学革命的导火线。事隔不到一年,就从第一朵乌云中降生了相对论,紧接着从第二朵乌云中降生了量子论。经典物理学的大厦被彻底动摇。事实上,在十九世纪末,光电效应、原子光谱和原子的稳定性等实验事实也接二连三地和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发生了尖锐的对立。量子论的建立,使人类对物质的认识由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乌云”的出现1900年新春之际,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勋爵在送别旧世纪所作的讲演中讲道:“19世纪已将物理学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的任务就是修饰、完美这座大厦了。”同时他也提到物理学的天空也飘浮着两朵小小的,令人不安的乌云,一朵为以太漂移实验的否定结果,另一朵为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实际上“乌云”不止这两朵,还包括气体比热中能量均分定律的失败、光电效应实验、原子线光谱等。然而,就是这几朵乌云带来了一场震撼整个物理学界的革命风暴,导致了现代物理学的诞生。第一朵乌云“以太”学说第一朵乌云是随着光的波动理论而开始出现的。菲涅耳和托马斯·杨研究过这个理论,它包括这样一个问题:地球如何通过本质上是光以太这样的弹性固体而运动呢?第二朵乌云是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关于能量均分的学说。这两朵乌云涉及到两方面的实验发现与力学、电磁学、气体分子运动论理论的困难。相对性原理是经典力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理,这个原理认为,绝对静止和绝对匀速运动都是不存在的,一切可测量的、因而也是有物理意义的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的相对运动。牛顿本人也充分意识到了确定“绝对运动”的困难,最后只能以臆测性的“绝对空间”的存在作为避难所。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获得成功之后,电磁波的载体以太,就成了物化的绝对空间,静止于宇宙中的以太就构成了一切物体的“绝对运动”的背景框架。既然以太也是一种物质存在,或者说它表征着物化了的绝对空间,当然就可以通过精密的实验测出物体相对于以太背景的绝对运动。但是,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在1881年、他和莫雷在1887年利用干涉仪所进行的精密光学实验,都未能观察到所预期的以太相对于地球的运动。第二朵乌云“紫外灾难”第二朵乌云涉及的是经典物理学另一分支,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开尔文明确提到的是“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关于能量均分的学说”。实际上是指19世纪末关于黑体辐射研究中所遇到的严重困难。为了解释黑体辐射实验的结果,物理学家瑞利和金斯认为能量是一种连续变化的物理量,建立起在波长比较长、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和实验事实比较符合的黑体辐射公式。但是,这个公式推出,在短波区(紫外光区)随着波长的变短,辐射强度可以无止境地增加,这和实验数据相差十万八千里,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这个失败被埃伦菲斯特称为“紫外灾难”。20世纪初的这两朵乌云最终导致了物理学的一场大变革。第一朵乌云“以太”学说导致了相对论的诞生。第二朵乌云“紫外灾难”导致了量子力学的产生。因此也可以说,对这两朵“乌云”的研究就标志着现代物理时代的到来。

3,地球子午线是什么意思

子午线也叫经线,是在地面上连接两极的线,表示南北方向。经线和垂直于它的纬线构成地球上的坐标既经纬网。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位置都可以用一条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来表示。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科学家把开始计算经度的一条经线「0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1884年的10月1日,在美国的华盛顿召开了国际会议。10月23日,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向全世界各国政府正式建议,采用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子午仪中心的,作为计算经度起点的本初。从0°经线算起,向东划分0°~180°,为东经度 ,向西划分0°~180°.为西经度,1953年,格林尼治天文台迁移到东经0°20′25″的地方,但全球经度仍然以原址为零点计算。 在英国伦敦有一条本初,0度。 本初又称“首”或“零”也就是0°经线,是地球上计算经度的起算经线。本初制定和使用是经过变化而来的。本初从本初起 ,分别向东和向西计量地理经度,从0度 到 180度。1884年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会议决定,采用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旧址)埃里中星仪作为时间和经度计量的标准参考,称为本初。1957年后格林尼治天文台迁移台址,国际时间局利用若干天文台在赤道上定义了平均天文台经度原点,它由这些天文台的经度采用值和测时资料归算而得。1968年起把通过国际习用原点和平均天文台经度原点的作为本初。本初是地球上的零度经线,它是为了确定地球经度和全球时刻而采用的标准参考,它不像纬线有自然起点——赤道。
19世纪以前,许多国家采用通过大西洋加那利群岛耶罗岛的。那条相当于今天的西经17°39′46〃经线。19世纪上半叶,很多国家又以通过本国主要天文台的为本初。这样一来,在世界上就同时存在几条本初,给后来的航海及大地测量带来了诸多不便。于是1884年10月13日,,在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天文学家代表会议决定,以经过英国伦敦东南格林尼治的经线为本初,作为计算地理的起点和世界标准“时区”的起点。
后来这一天便定为国际标准时间日。经度值自本初开始,分别向东、西计量,各自0°-180°或各自0-12时。本初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全球经度测量均以本初与赤道的交点E点作为经度原点。1957年后,格林尼治天文台迁移台址,国际上改用若干个长期稳定性好的天文台来保持经度原点,由这些天文台原来的经度采用值反求各自的经度原点。再由这些经度原点的平均值和E点的差值来决定和保持作为全球经度原点的有点。

4,子午线是什么意思?

子午线,又叫作经线,和纬线一样是人类为度量方便而假设出来的辅助线,为地球表面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半圆弧 。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或子午线。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标注的度数就是经度。国际上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称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扩展资料 “子午线”的发现与应用: 因为当时不像纬度起点(即赤道)可以由地球自转轴决定,理论上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被定为本初子午线,故此在历史上曾对此线有不同定位。1851年御用天文学家艾里 (Sir George Airy)在格林威治天文台设置中星仪,并以此确定格林威治子午线。 因为当时超过三分之二的船只已使用该线为参考子午线,在1884年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国际本初子午线大会上正式定之为经度的起点。来自25个国家共41位代表参与了会议,法国代表在投票时弃权,在1911年之前法国仍以巴黎子午线作为经度起点。 从北极开始,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多哥和加纳共8个国家,然后直至南极。超过三分之二的船只已使用该线为参考子午线。 除了定义经度,格林尼治子午线亦曾被用作时间的标准。理论上来说,格林尼治标准时间的正午是指当太阳横穿格林尼治子午线时的时间。然而因为地球自转速度并不规则,标准时间已由协调世界时取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子午线

5,本初子午线上的子午线收敛角是零吗?

收敛角是零 真子午线北方向为准,当坐标纵轴线北端位于以东时称东偏,其角值为正;位于以西时称西偏,其角值为负 子午线收敛角即坐标纵线偏角,以真子午线为准,真子午线与坐标纵线之间的夹角。坐标纵线东偏为正,西偏为负。在投影带的中央经线以东的图幅均为东偏,以西的图幅均为西偏。 子午线收敛角是地球椭球体面上一点的真子午线与位于此点所在的投影带的中央子午线之间的夹角。即在高斯平面上的真子午线与坐标纵线的夹角,通常用Y表示。某地面点此角的大小与此点相对于中央子午线的经差△L和此点的纬度B有关,其角值可用近似计算公式Y=△L·sinB计算。 附图片: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望采纳 谢谢了

6,关于子午线收敛角的疑问

两个说法都对。
第一个说法是:
两点间子午线夹角,是子午线收敛角。
也就是说,相对A点,B点子午线夹角为θ度,那是以A点子午线为基准(纵轴),反过来,相对B点,A点子午线夹角为θ度,也是以B点子午线为基准(纵轴)。
第二个说法是:
以坐标纵轴为基准,某点子午线相对坐标纵轴的夹角,是该点(相对于坐标纵轴)的子午线收敛角。
第一种说法是相对的,两点互为基准。
第二种说法是首先设置一个基准(坐标纵轴),然后所有点以该基准来计算夹角。
理解的话,类似于相对高度与海拔高度。
相对高度需要选一个参照物,比如山顶相对于山脚高100米;
海拔高度(绝对高度)有一个固定的参照物:海平面,比如珠穆朗玛峰高8848.13(8844.4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