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学建筑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优学建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几种类型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有几种类型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
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2,物理学中的机械波、弹性波、面波、体波分别是什么?

机械波的产生: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叫机械波.机械波产生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要有做机械振动的物体作为波源,二是要有能够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

有机械波必有机械振动,有机械振动不一定有机械波. 但是,已经形成的波跟波源无关,在波源停止振动时仍会继续传播,直到机械能耗尽后停止.�

2.横波和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凸起部分叫波峰,凹下部分叫波谷.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叫纵波.质点分布密的叫密部,分布疏的叫疏部.�

3.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

在横波中,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在纵波中,两个相邻密部(或疏部)间的距离等于波长.�

在一个周期内机械波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2)频率f: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频率不变.�

(3)波速v:单位时间内振动向外传播的距离.�

波速与波长和频率的关系:v=λf,波速大小由介质决定.�

4.机械波的特点:(1)每一质点都以它的平衡位置为中心做简谐运动;后一质点的振动总是落后于带动它的前一质点的振动.(2)波传播的只是运动形式(振动)和振动能量,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

5.声波:一切振动着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的振动在介质中形成纵波.频率为20 Hz到20000 Hz的声波能引起听觉。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波为超声波.超声波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声纳、“B超”、探伤仪等.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声波具有反射、干涉、衍射等波的特有现象.



二、机械波的图象�

1.如图7—2—1所示,为一横波的图象.它反映了在波传播的过程中,某一时刻介质中各质点的位移在空间的分布.简谐波的图象为正弦(或余弦)曲线.�


图7—2—1

2.根据机械波的传播规律,利用该图象可以得出以下的判定:�

(1)介质中质点的振幅A和波长λ,以及该时刻各质点的位移和加速度的方向.�

(2)根据波的传播方向确定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方向.画出在Δt前或后的波形图象.�

(3)根据某一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

……�

弹性波
应力波的一种,扰动或外力作用引起的应力和应变在弹性介质中传递的形式。弹性介质中质点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性力。某一质点因受到扰动或外力的作用而离开平衡位置后,弹性恢复力使该质点发生振动,从而引起周围质点的位移和振动,于是振动就在弹性介质中传播,并伴随有能量的传递。在振动所到之处应力和应变就会发生变化。弹性波理论已经比较成熟,广泛应用于地震、地质勘探、采矿、材料的无损探伤、工程结构的抗震抗爆、岩土动力学等方面。 某一弹性介质内的弹性波在传播到介质边界以前,边界的存在对弹性波的传播没有影响,如同在无限介质中传播一样,这类弹性波称为体波。

面波勘探
体波是地球内部信息传递的载体。体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地震波在地下的反射和折射蕴涵着丰富的信息。
体波

3,固体中的弹性波主要有哪些

在各向同性无限大的固体中,可以有两种类型的弹性波。一种是纵波,另一种是横波。

它是固体中的一种机械波动,把固体中某一点或部分受力或其他原因的扰动引起的形变,如体积形变或剪切形变,以波动的形式传播到固体的其他部分。在波动传播过程中,固体中的质点除在它原来的位置上有微小的振动外,并不产生永久性的位移。因为固体有弹性,弹性力有使扰动引起的形变恢复到无形变的状态的能力,于是形成波动。弹性是固体中能形成波动的主要原因。

4,固体中声波和弹性波是什么关系?

声波是机械波,需要在弹性媒质中传播,传播的速度是与媒质的弹性有关的。不同的气体液体固体等都有不同的弹性,所以波的传播速度也是不同的。

你的“固体中的声波通常是一个常数”这句话太让人不好说什么了。声波不是一个物理量,更谈不上是否为常数了。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你的文化层次,也不知道你询问这些的作用,真不知道该用专业语言还是怎么说才好解释。

另外你说:“而弹性波具有明显的色散关系。但是也有些文献提到声波的色散关系”这个话怎么说呢。声波就是弹性波呗。色散通常是和频率相关的。

建议你先理解什么叫波、波的分类、机械波的概念、波的特征参量及关系,......等这些概念

5,什么是地震波?什么是地震体波和面波

1、地震波指的是由地震震源向四处传播的振动,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周辐射的弹性波。地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地震波所带来的信息。地震波是一种机械运动的传布,产生于地球介质的弹性。它的性质和声波很接近,因此又称地声波。 2、体波指的是由震源振动直接产生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地震波。体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地震波在地下的反射和折射蕴涵着丰富的信息。 3、面波是体波在地表衍生而成的次生波,主要在地表传播,能量最大,波速约为3.8千米/秒,低于体波,往往最后被记录到。如果地震非常强烈,面波可能在震后围绕地球运行数日。 扩展资料地震波序 从震源首先到达某地的第一波是“推和拉”的P波。它们一般以陡倾角出射地面,因此造成铅垂方向的地面运动,垂直摇动一般比水平摇晃容易经受住,因此一般它们不是最具破坏性的波。 因为S波的传播速度约为P波的一半,相对强的S波稍晚才到达。它包括SH和SV波动:前者在水平平面上,后者在垂直平面上振动。S波比P波持续时间长些。地震主要通过P波的作用使建筑物上下摇动,通过S波的作用侧向晃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震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面波

6,地震三要素是什么 最先到达地球表面的波叫什么

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
最先达到地表面的波叫纵波。
纵波: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传播速度较快,到达地面时人感觉颠动,物体上下跳动。

【避震原则】
一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定之规;二要行动果断,不要犹豫不决;三在公共场所要听从指挥,不要擅自行动。
【避震要点】
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这是因为,震时预警时间很短,人又往往无法自主行动,再加之门窗变形等,从室内跑出十分困难;如果是在楼里,跑出来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若在平房里,发现预警现象早,室外比较空旷,则可力争跑出避震。
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远离建筑物,开阔、安全的地方。
3、应趴下,使身体重心降到最低,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以利呼吸;蹲下或坐下时尽量蜷曲身体;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防摔倒或因身体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
4、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枕头、被褥等顶在头上以保护头颈部;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眼睛;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5、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要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无论在什么场合,街上、公寓、学校、商店、娱乐场所等,均如此。因为,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跌倒、踩踏、碰撞等而受伤。

7,地震波除了 “携带”巨大的能量摧毁物体外还有可利用的一面,地震波有哪些可以利用的方面?

地震波是指从震源产生向四外辐射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是三字地质学术语,在中国地质和地球科学和地震学上都有专门术语研究。 .由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球内部存在着地震波速度突变的基干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震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有时可使地震能量汇集于一地质构造中,如冲积河谷,因为那里在近地表处有较软岩石或土壤。稍后将讨论的1985年墨西哥城和1989年洛马普瑞特地震时严重破坏的特殊分布区可以用此原因解释(图2.7)。其效应与在一个屋子里面声波能被墙多次反射形成回音汇集能量一样。在地震时,P波和S波从远处传来,折射入谷地,它们的速度在刚性小的岩石中减低,它们在谷底下传直到接近谷边缘时,部分能量折射回到盆地中。 这样,波开始往复传播,类似池塘中的水波。不同的P波和S波交织,回转的波峰叠加在射入的波峰上,引起幅度的变化。这时每一叠加波的相位是关键,因为当交切的波位相相同时能量会加强。通过这种“正干涉”,地震能量在某些频率波段汇集起来。如果没有波的几何扩散和摩擦耗散,即振动的岩石和土壤使一些波能转化为热,波的干涉造成的振幅增长真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8,心电图t波改变是什么意思

心电图t波改变的五种可能 1、心电图T波代表快速心室复极的电位变化。 2、T波轻微增高无意义。T波显著增高,见于心肌梗塞早期、高钾血症。 3、T波低平或倒置,见于心肌劳损、心肌缺血、低钾血症。 4、还有T波倒置明显的,可见于心肌梗塞急性期、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心室肥大。 5、心电图T波改变就是不能说明就是心肌缺血,T波改变可以有多种原因,比如睡眠不好,压力大等非心脏因素,作为年轻的女性出现T波的改变,以非心脏因素为多。 一次心电图异常不可判断是否有疾病的发生,可以再次复查。如果还是异常可以做心脏彩超,可查出T波改变是否由于心脏结构或者是血流的异常所导致。如果是过度劳累所致的话,建议先休息一段时间再次做心电图检查。找到病因才可以施以治疗,如发现问题应及早复查。 点击免费咨询,与在线专家交流 责任编辑:LJ 想直接电话咨询的客户,不收取任何费用,24小时服务。 由权威专家为你解答体检相关问题,根据你的情况给予专业的个性化指导意见。 网上快捷预约,VIP一对一陪护,减少排队等待时间,方便快捷。

9,心电图部分导联T波改变是什么意思啊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1)形态:在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大多与QRS主波的方向一致。T波方向在I、Ⅱ、V4~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1~V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1的T波方向向上,则V2~V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2)振幅:除Ⅲ、aVL、aVF、V1~V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在胸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V尚属正常。
一般来说 T波改变的意义不是非常大,需要强调,心电图上ST一T改变只是非特异性心肌复极异常的共同表现,在作出心肌缺血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诊断之前,必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除冠心病外,其他疾病如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包炎、脑血管意外(尤其颅内出血)等均可出现此类ST-T改变。低钾、高钾等电解质紊乱,药物(洋地黄、奎尼丁等)影响以及自主神经调节障碍也可引起非特异性ST-T改变。此外,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可引起继发性ST-T改变。
假如有动态改变(今天的T波与明天的做的不一样),可能是心肌缺血的心电图,也可同时出现ST-T改变。
典型的心肌缺血发作时,面向缺血部位的导联常显示缺血型ST段压低(水平型或下
斜型下移≥ 0.1 mV)和(或)T波倒置,有些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可呈持续性ST改变(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05mV)和(或)T波低平、负正双向和倒置,而于心绞痛发作时出现ST-T改变加重或伪性改善。冠心病患者心电图上出现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称之为冠状T波),反映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或有透壁性心肌缺血,这种T波改变亦见于心肌梗死患者。变异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痉挛为主要因素)多引起暂时性ST段抬高并常伴有高耸T波和对应导联的ST段下移,这是急性严重心肌缺血表现,如ST段持续的抬高,提示可能发生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