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学建筑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优学建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谁能够介绍一下居正

谁能够介绍一下居正

张居正概况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

详细的介绍: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
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紫禁城里每日设坛修醮,青烟缭绕。幻想长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于《庆云颂》的华面词藻,闭着眼睛将朝政托付给奸相严嵩。严嵩父子趁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内阁首辅(宰相)张居正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应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风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张居正(1525一1582),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四年(1525),当张居正在荆州江陵(今属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自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的确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一年,居正补府学生。四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又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一种见习官员,按例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可赐编修。张居正入选庶吉士,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实际上也就是宰相。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的结果是夏言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

对于内阁斗争,作为新科进士的张居正自然没发言权。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自然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

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的居正,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他在《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侧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职。这时的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嘉靖四十三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深谋远虑的徐阶荐居正为裕玉朱载垕的侍讲侍读。逾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玉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了。在裕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明史.张居正传》)。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这一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明穆宗。张居正的机会来了。隆庆元年(1567),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放擢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土。这年张居正四十三岁,此时的他大概不会忘记自己十三岁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三十年后,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手”了。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并没有为个人的升迁而自鸣得意。这时的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面对这些,张居正无法轻松。

而更使张居正感到担心的还是内阁内部日益白热化的政治斗争。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严篙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沼,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但不久,隆庆二年(1568),七月,徐阶终因年迈多病,举筹失措而被迫归田。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张居正曾是高拱知已,后发生嫌隙。高拱又和权宦冯保不和。隆庆六年,穆宗病殁,年仅十个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遂联合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这样,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

平心而论,徐阶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干的首辅,他们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作了不少具体和局部的努力,然而终因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干与气魄,到张居正继任首辅时,明王朝仍然是危机重重。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庆二年八月,他托《陈六事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张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还在隆庆年间,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固巩边防的工作。

隆庆四年,鞑靼首领俺答进攻大同,计划称帝。居正闻悉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情求内附,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鉴于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写信,要祟古立刻把详情“密示”于他。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为一个小女子心中结怨,演出失恋青年离家投汉的一幕。

居正接到报告,再次写信给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张文忠公全集》卷二二《答鉴川策俺答之始》)然后,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时奏疏皇上纳降。朝中很多人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双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明室。

把汉那吉穿着皇上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说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

隆庆五年,穆宗在后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

以心奉尘刹,不求自身利

作为—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张居正对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有深刻认识的。他认为当时国力匮乏和盗贼横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的。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张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加之皇帝的穷奢极欲,百姓因此才饥寒交迫,落草为寇。由于张居正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正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这才使他的改革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并受到广泛的欢迎。

基于上述看法,张居正决定从整顿吏治开始他的改革。万历元年(1573)十一月,张居正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他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张居正传》)。

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他的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

张居正在施行考成法时,将追收逋赋作为考成的标准。万历四年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同年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级处分的,山东有十七名,河南二名;受革职处分的,山东二名,河南九名。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了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正如万历九年四月张居正自己所说的:“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张文忠公全集》卷四五)可见,实行考成法虽是一种政治改革,但它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但是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更远远不能满足王公贵族的无限挥霍。张居正认为人“古之理财者,汰浮溢而不骛入,节漏费而不开利源”。理财还是要以节用为主。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几乎都在围绕这个中心进行。

比如他通过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据对“两京大小九卿及各属,有沉滥者裁之”,竞“汰冗员二三”。同样,张居正也通过各种途径削减朝廷的军费开支。一方面与鞑靼人修好,通贡互市,保持边境安定,减少战争费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减抚赏开支。到万历二年,北边“三镇二岁之中,所费不过万余,而所省已百余万”。还通过减客兵,清粮糗的办法减少支出,“岁所省,儿得数十百万”。

同时,张居正还要求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勒紧裤带,和大家一道过紧日子。他不仅多次向神宗提出“节用爱民”,“以保国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费上,也是锱株必较,寸步不让。万历七年,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居正据理力争,上疏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他要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废止。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

对于自己的用度,张居正也是力戒奢华。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他说:“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他还请求将为明神宗日讲的时间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灯火费用。

张居正在整顿吏治、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万历八年,居正次弟张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作则。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他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是做到了。

“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

作为一名杰出的理财家,张居正深知只顾节流尚不足以解决问题。而要彻底改善国家财政状况,还需要进一步开辟财源,增加收入。

但张居正反对通过“开利源”来理财,因为在他看来,“夫天地生财止有此数,设法巧取,不能增多”他早年曾较多接触下层人民,深深懂得安民养民后国富的道理,他指出:“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那末,如何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呢?当时明王朝的庞大机器都由田赋支撑,而田赋收入因土地兼并和负担不均而很难增加。为此,张居正提出惩办贪污,清理欠赋和清查田亩等三项措施,其中尤以清查田亩声势浩大。

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的清丈,但也有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然而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张居正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张居正很清楚,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赋役改革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尽弃。

当时,不少地区已在试行适应本地区的赋役改革方案,如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的“里甲银”,浙江、广东的“均平银”,福建的“纲银”,还有江南的“十段锦”,以及有些地区的“一条鞭法”等。

一条鞭法最早于嘉靖十年(1531)二月,由南赣都御史陶谐在江西实行,取得了成绩。当时御史傅汉臣曾上疏说:“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此后王宗沐在江西,潘季驯在广东,庞尚鹏在浙江,海瑞在应天,王圻在山东曹县也都实行过一条鞭法。海瑞在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

万历五年,山东东阿知县白栋推行一条鞭法,全县钱粮均按地丁起科。但由于这种做法 触犯了官绅的利益,他们便制造浮言,户科部给事中光懋说:“至嘉靖末年,创立条鞭,不分人户贫富,一例摊派;……然其法在江南犹有称其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如近日东阿知县白栋行之山东,人心惊惶,欲弃地产以避之。请敕有司,赋仍三等,差由户丁,并将白栋纪过劣处。”幸亏张居正及时派人前往东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实。于是张居正拟旨答复:“法贵宜民,何分南北?各抚按悉心计议,因地所宜,听从民便,不许一例强行。白栋照旧策励供职。”又致书支持白栋的左都御史李世达:“条鞭之法,近旨已尽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当宜民,政以人举。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张居正认为一条鞭法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国普遍推广。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

—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

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这是它的主要不足。

张居正的理财并不限于一味地为朝廷公室谋利,而且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时还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这年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至万历七年(1579)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万历九年(1581),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撤手人寰。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张居正一切的改革着已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他死后,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而神宗呢? 居正在位时,他不是一直尊其为师吗?那是出于需要与无奈。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

不久,言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

2,请介绍一下南京国民政府的居正的详细情况

  在甲午战争以后,尤其是在清末实行所谓的新政以后,法政人才日渐被社会各界所重视,于是留学生学习的主要专业转向法政,而且留学生大都选择日本。民国以后,实行法治是民主共和国的必然选择,这又大大促进了留学生学习法政的热情。其中居正正是其中之一。


  居正 (1876-1951) 名正,号觉生,别号梅川居士,湖北广济(今武穴)人。
  1900年中秀才。1905年赴日本入法政大学预备部。加入中国同盟会。
  1907年在东京参与组织共进会,并亲手制订章程。同年秋入日本大学本科习法律。次年赴新加坡助田桐主持《中兴日报》,与保皇党《南洋总汇报》论战。后往仰光,主持《光华日报》,并组织中国同盟会支部。
  1910年与宋教仁等筹设中部同盟会,谋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
  1911年初来武汉与党人联系,策动起义。是年7月任中部同盟会湖北分会负责人。

  1935年,居正被任命为司法院正院长。 (居正头一天还戴手铐脚镣呢,第二天就当了司法院院长 )


  1935年12月2日,国民党召开五届一中全会,决定1936年5月 5日公布宪法草案;11月12日召开国民大会,会议决定胡汉民等 9人为中常会委员,胡汉民为主席,蒋介石为副主席;张人杰等 25人为中政会委员,汪精卫为主席,蒋介石为副主席;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孔祥熙为行政院正副院长;孙科、叶楚伦为立法院正副院长;居正、覃振为司法院正副院长;戴传贤、钮永建为考试院正副院长、于右任、许崇智为监察院正副院长。

  居正(1876-1951),字觉生,号梅川,别号梅川居士,湖北广济人。1905年远渡日本,求学于东京法政大学,并加入中国同盟会,从此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成为活跃的革命骨干成员。1907年参与发起共进会,1908年前往新加坡、缅甸等地从事革命工作。1910年回国主持湖北省的同盟会工作,筹备武汉地区的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参与筹组湖北军政府和制定《都督府暂行组织条例》。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担任内政部次长,并参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工作。“二次革命”失败后,任中华革命党党务部长兼《民国》杂志总理,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干将。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929年到1930年因反对蒋介石而被囚禁,1931再次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自1932年起直到1949年,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司法院院长,同时兼任中华民国法学会理事长。其代表性著作是《为什么要重建中国法系》。


  民国时期司法院院长兼最高法院院长居正曾著文认为:“法规对裁判言,法规就是造法,而裁判是法律适用;法规对于宪法而言,则法规变为法律适用,而宪法却是造法;同一理由,以裁判对于执行言,裁判又变为造法,而执行才是法律适用。所以,立法就是司法,司法也就是立法;立法与司法只是量的区分,而非质的区分。”(居正《司法党化问题》)

  这一结论,既说明立法与司法的辩证关系,也说明与执行相比,可以作为“立法”看待的司法的重要性。然而,奇怪的是,在我国,人们对司法重要性的关注,似乎主要不是其判断职能,而是其对判断的执行。对法院而言是如此,对不少当事人而言也是如此。


  李宗仁曾提名居正为行政院长,但在立法院表决未获通过,不得已只得依然听从蒋介石的安排,改提阎锡山,当即被立法院同意...

  当时曾推举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于右任、叶楚伧、顾孟余、居正、孙科、陈果夫等九人为中执会常委。


  1989年,由罗福惠等编、华中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居正文集》为研究国民党与司法的关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3,广东省有多大

广东省,以岭南东道、广南东路得名,简称“粤”,省会广州,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和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下辖21个省辖市(副省级城市2个,地级市19个),119个县级行政区(6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6个县、3个自治县。广东省在语言风俗、传统、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通行粤语、客家语和闽语,而且粤、客两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广东 。广东省也是中国人口最多 ,社会、文化最开放的省份,居粤的外国人士达百万。广东省在秦以前,作为中华民族先民的南越族人民已从事农业活动 ,是中国历史上商品性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省份之一 。至1987年,广东省工业产值已占全省工农业总值的79.6%,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食品、机械、化工、纺织缝纫业成为广东省支柱工业部门 。自1989年起,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30个省市中,连续占居第一位。广东省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并超越香港和台湾,成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经济综合竞争力 、金融实力最强省份 ,并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广东省面积为17.9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10724万人。

4,中国所有明星的名字

要说中国的明星,那可是有一片人名出现。这里记录不了所有的明星人名。但是,我们可以来谈谈在如今的中国很有代表性的几位明星。 一、周杰伦 周杰伦的大名应该无人不知吧。他也是我联想到中国明星后,第一个想到的名字。不仅因为我喜欢他的老歌好多年,还因为其的国民度很高,高得几乎没人可以超越。 周杰伦出道我记得是在2000年左右。那个时候,我还在追F4,却意外地在电视台放的好歌欣赏栏目里听到周杰伦的歌,看到他穿着黑衣,撑着伞的歌曲MV。当时,我想,这是谁啊?虽然有点酷,但也不帅啊。 后来,和朋友一起边看他的歌曲MV,一边听他的《简单爱》、《开不了口》等歌,慢慢地被他特别的唱腔和酷酷的样子俘虏了。这一沉迷,就是多年。 如今周杰伦已满40岁,从他20岁左右大火到如今,他一直都是国民好歌手,热度不减。即使如今的他唱着口水歌,中年发福了,仍旧有许多他的铁杆粉丝支持他。这的确很不容易。 这多年来,华语乐坛的天王巨星的名号也一直伴随着他。我想,连老一辈艺人如刘德华,也是没有能够保持像周杰伦这样的长青吧。 二、蔡依林 蔡依林被称是华语乐坛顶尖的唱跳DIVA。我认为她的确配得上这个名号。因为,她从一开始出道的小公主形象转变为如今的大女人形象,她付出了很多,不论是在舞艺上,还是在歌唱水平上。之前蔡依林在MAMA颁奖典礼上的霸气出场和自信舞蹈不知让多少韩国观众感到吃惊。周杰伦是华语乐坛首屈一指的男歌手,那么蔡依林就可以说是华语乐坛的天后人物。所以,蔡依林也是中国明星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 三、何炅 何炅作为湖南卫视台的第一主持人,相信大家都不会有异议吧。要说他是中国的第一主持人,我相信也没有人会反对。何老师的主持功力十分强悍,而且情商也是非常的高,经常都很照顾到他人的感受和心情。 并且何老师微博粉丝数量是仅次于谢娜的上了亿的多。何老师也主持过许多明星参与的综艺节目了,有明星的地方,就有何老师。而且何老师在娱乐圈的人缘也是十分的好,所以,以何老师的主持能力、粉丝数量和在娱乐圈的人脉来说,提到中国明星,也不能绕过他。 四、黄渤 黄渤作为观众熟知的喜剧演员,也是十分受欢迎的。作为演员,他演技出众,演什么像什么。给观众呈现了不少佳作。并且黄渤情商也是十分的高。被人调侃和略带恶意的挖苦,他都能应对自如。在娱乐圈,黄渤的高情商也是出了名的好。可能,一提到高情商的明星,除了何炅,大家就都会想到黄渤。

5,建筑档案的特色是什么?

建筑档案立足于中国建筑领域,兼具全球视野,通过对每一位有影响力的建筑师进行采访和总结,用平实易懂的语言阐述建筑背后的情感与故事,演绎建筑内涵的历史和人文,让更多的人在走进建筑内部的同时,也能走近建筑的内心,在懂得如何欣赏建筑之美的同时,也了解建筑所承载的人文理念和文化内核,让生硬冰冷的建筑形象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从而唤起大众对中国当代建筑现状的关注和重视。

6,历史上姓黄的有哪些名人?

1、黄歇 黄国(今河南省潢川县)人,楚国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黄歇在前去奔丧,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又据《越绝书》表明黄歇是在楚幽王之时为楚幽王所杀。 2、黄忠 南阳郡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刚侯。 黄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将形象出现于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中。《三国演义》里,刘备称汉中王后,将其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黄忠的名字在中国也逐渐成为了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3、黄巢 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乾符二年(875年)六月,黄巢与兄侄八人响应王仙芝。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陷郓州,杀死节度使薛崇。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广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十三日,黄巢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并大肆屠戮唐朝宗室百官。 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4、黄庭坚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宁(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黄庭坚论书、鉴画、评诗均以韵字为先,他引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一新”。 作品有《山谷词》,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5、黄飞鸿 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号飞鸿,幼名飞熊。生于佛山市南海县,原籍南海县西樵岭西禄舟村。清末民国武术家、中医外科名医、舞狮名家。1925年(民国十四年)4月17日,黄飞鸿病逝于广州城西方便医院,终年69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姓

7,历史上的王姓名人

王诩,即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军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弟子有苏秦、张仪等。王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时期军事家,秦灭六国的军事主帅。[10] 王贲,频阳东乡人,秦国名将,王翦之子,秦灭六国战争的主要将领。王绾,秦国人,秦朝首任丞相。王陵,沛县人。西汉初年第三任丞相。王昭君,名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人,先后嫁给两任匈奴单于。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11]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新朝开国皇帝(建兴帝)。[12] 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著有《论衡》。与王符、仲长统合称为“汉世三杰”。王景(30-85),字仲通,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祖籍琅邪郡不其县(今山东即墨西南)。东汉水利工程专家。王次仲,东汉书法家(一说秦书法家),上谷郡沮阳县人。据《宣和书谱》记载,东汉建初(76-84)年间王次仲首创楷书。王堂,字敬伯,广汉郪(今四川三台县郪口)人。东汉官员,官至汝南郡太守。因治理有道,招贤纳士,不为权贵所屈,为史所称道。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东汉文学家。汉顺帝时,为侍中。著有《楚辞章句》。王延寿,字文考,南郡宜城人,王逸之子。著有《鲁灵光殿赋》。王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无神论者。著有《潜夫论》。王允(137-192),字子师,太原祁人。世仕州郡为冠盖。东汉末年司徒。养女即貂蝉。王朗(?-228),字景兴,本名王严,东海郯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魏国司徒。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王祥(184-268),字休徵,琅琊临沂人。三国魏司空、太尉,西晋太保。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王基(190-261),字伯舆,东莱曲城人。三国时曹魏重要将领。谥“景侯”。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贯益州。三国时蜀汉大将。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郡郯人。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司徒王朗之子,权臣司马昭岳父。编撰《孔子家语》等书以扬道德。王昶(?-259),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魏国将领,官至司空。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王叔和(约201-280),名熙,山阳高平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人。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王元姬(217-268),三国魏经学家王朗之孙女、王肃之女,司马昭妻子,晋武帝司马炎生母。曾预言钟会谋反之事。王浑(223-297),字玄冲,太原晋阳人。西晋司徒。魏司空王昶之子。曾参与灭吴之战。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山阳郡(今山东济宁、鱼台、金乡一带)人。三国时魏国经学家、玄学家,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

8,古代有哪些王姓名人?

王亥,公元前20世纪末期,又名振,商朝河南商丘人。是阏伯(契)的六世孙,冥之长子,继任为商族首领,殷人先公之一。王诩,即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鼻祖、军事教育家。著有《鬼谷子兵法》,弟子有苏秦、张仪等。
王良,春秋时代著名的善御者。
王廖,战国时期秦人,名将兼兵法家。贾谊《过秦论》中例举六国当时的顶级名将亦有王廖。
王翦,战国时期军事家。频阳东乡人,秦国灭六国的军事主帅。
王绾,秦国人,有秦朝以来历史上的第一位丞相。
王陵,沛县人。西汉初年大臣。汉初的第三任丞相。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先后嫁给匈奴王父子。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33岁去世。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蜀资中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甘泉》《洞箫》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王欣(xīn),济南人,西汉昭帝时期的丞相。
王吉,字子阳,琅琊人,西汉时期的儒、经学家,博士谏议大夫,精通五经,以贤闻名。即墨九贤之一。
王骏,西汉琅琊人,御史大夫。
王嘉(?—前2年),字公仲,西汉平陵人。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建昭中,任光禄掾。建平中,迁御史大夫。哀帝时为丞相。
王政君(公元前71年-公元13年),王莽姑母,史称孝元皇后,汉元帝刘奭的皇后,汉成帝刘骜的生母。
王凤(?—前22年),西汉权臣,大司马大将军。字孝卿,魏郡元城人。外甥是汉成帝刘骜。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新朝开国皇帝(建兴帝)。
王凤,新莽末年绿林起义军首领,新市人。
王匡,新莽末年绿林起义军首领,新市人。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王常,字颜卿,颍川舞阳人。东汉开国大将,后追加云台,又有云台三十二将之说。
王隆,字文山,冯翊云阳人。汉光武建武中,为新汲令。能文章,所着诗、赋、铭、书凡二十六篇。其撰《汉官解诂》,被誉为“博物条畅,多所发明,足以知旧制仪品”。
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人。顺帝时,为侍中。着《楚辞章句》行于世。其赋、诔、书、论及杂文,凡二十一篇。又作《汉诗》百二十三篇。
王延寿,字文考,有俊才。少游鲁国,作《灵光殿赋》。
王良,字仲子,东海兰陵人。少好学,习《小夏侯尚书》。王莽时,寝病不仕,教授诸生千余人。
王堂,字敬伯,广汉郪人。因治理有道,招贤纳士,不为权贵所屈,为史所称道。
王景(30—85年),字仲通,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乐浪郡诌邯(今朝鲜平壤西北)人,祖籍琅邪郡不其县(今山东即墨西南)。受家庭影响,少学易,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
王符(85—162),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著有《潜夫论》流传后世。
王次仲,东汉书法家(一说秦书法家),上谷郡沮阳县人。我们今天所写的楷书,又叫正书、真书。由王次仲首创。
王充(27—96),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与王符、仲长统被称为“汉世三杰”。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世仕州郡为冠盖。东汉末年司徒。养女即貂蝉。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被称为“七子之冠冕”。
王昶(?-259),字文舒,太原郡晋阳县(今山西太原)人。魏国司空,著有《治论》《兵书》等数十篇论著。
王浑(223—297),字玄冲,太原晋阳人。西晋司徒。有文集五卷。
王济(246—291),字武子,太原晋阳人,名士。西晋大将军王浑的次子。
王长文(约238—302),字德携,三台人,西晋经学家。
王朗(?-228),字景兴本名王严,东海郯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魏国司徒。
王肃(195—256),字子雍,东海郡郯人。三国魏儒家学者,著名经学家。编撰《孔子家语》等书以扬道德。
王平(?-248),字子均,巴西宕渠人,籍贯益州。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
王叔和,名熙,汉族,山阳高平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王濬(206—286),字士治,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人。中国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
王祥(185年—269),字休征,琅琊临沂人,西晋太保,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
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人。西晋名士,神童,“竹林七贤”之一。
王敦(266—324),字处仲,琅邪临沂人。东晋权臣,大将军。
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人,东晋丞相,人称“仲父”。谥“文献”
王承,字安期(约273—318),太原晋阳人,东晋初年名士。
王猛(325—375),字景略,北海剧县人。前秦丞相。王猛在世时前秦统一北方,谥“武侯”。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浙江绍兴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书圣。人称“王右军”。一生书法作品颇多,代表作品《兰亭序》。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浙江会稽人,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作品《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王珣(349—400年),字元琳,祖籍临沂,晋代书法家。他的真迹《伯远帖》是乾隆皇帝三希堂里的三希之一。
王镇恶(373—418)东晋名将。北海剧县人。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后随叔父归晋,曾立马赫赫战功。
王弘(379—432),字休元,祖籍琅邪临沂。王珣子。南朝宋太保,谥文昭。人望所宗,书翰、仪体,后人皆依放之。
王僧虔,字简穆,祖籍琅琊临沂,南北朝时期人,仕宋、齐两朝,书法家,官至尚书令。
王僧孺,南朝梁诗人、骈文家。山东郯城人。
王融,字元长(467—493),南朝齐文学家。原籍琅邪临沂。王僧达之孙。王俭从侄。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竟陵八友”之一。和沈约、谢朓、周颙等一起,创建讲究声律的新变体,即永明体诗,推动了诗歌形式的发展。他的诗音韵和谐,“词美英净”(《诗品》),如“林断山更续,洲尽江复开“
王籍,字文海,祖籍琅邪临沂。南朝梁诗人。因其《入若耶溪》一诗,而享誉王籍诗史。
王俭,字仲宝(452—489), 南朝齐文学家、目录学家。祖籍琅邪临沂。东晋名相王导五世孙。其父僧绰、叔僧虔,俱有文学才能。
王逡之,字宣约(?—495)琅邪临沂人。南朝齐文士。
王遵业(?—528)太原晋阳人。北魏著名文史学家。与袁翻、王诵被时人誉称“三哲”。
王诵,字国章,王肃长兄融之子,琅邪临沂人。学涉有文才,神气清俊,风流甚美。
王僧辩,字君才(?—555)太原祁县人。南朝梁大都督,重要战役平定”侯景之乱“
王智深,字雪才,琅邪临沂人。南朝齐文士。
王思政,太原祁县人。西魏大将。
王雄,字胡布头(506—564),太原人。北周大将。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
王琳,字子珩(526—573),会稽山阴人。南朝梁将领。
王褒,字子渊(约513—576),祖籍琅琊临沂,南北朝文学家。曾祖王俭、祖王骞、父王规,俱有重名。
王元规,字正范(516—589)太原晋阳人。南朝梁儒学家。
王胄,字承基,郡望琅玡临沂,工诗能文,与虞绰齐名。所作词赋,颇行于当世。
王孝籍,隋平原人。少好学,博览群言,遍治五经,颇有文干。
王頍,字景文(551—604)太原祁人。隋代文学家。《隋书·文学王頍传》
王劭,字君懋,太原晋阳人。隋代历史学家。
王贞,字孝逸,隋代梁郡陈留人。文学家
王通,字仲淹(584——617年),绛州龙门人。隋朝时期著名大儒。奉祀孔庙东庑
王勃,字子安(649—676),绛州龙门人,唐朝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品《滕王阁序》。
王玄策,唐朝河南洛阳人。唐初贞观年间三次出使印度(一说四赴印度)的使节。曾官融州黄水县令,右卫率府长史。
王方翼,字仲翔,唐代并州祁人。唐初名将。
王孝杰(约632-697)唐朝将领。京兆新丰人。武则天时期大将。
王翰,字子羽(687-726)太原晋阳人,唐代边塞诗人。
王之涣,字季凌(688-742),祖籍太原晋阳,盛唐著名诗人,《登鹳雀楼》。
王维,字摩诘(701-761) 。祖籍太原祁。盛唐诗人、有”诗佛“之称。是状元也是画派南宗之祖。
王元感,唐代儒学、经学家、学官。濮州鄄城人。
王绍宗,字承烈,琅琊人,唐代儒学名士。
王仲丘,唐礼学家,沂州琅琊人。撰《大唐开元礼》150卷,由是唐五礼之文始备。
王昌龄,字少伯(698-756),祖籍太原。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秦时明月汉时关”。
王建,字仲初(约767-830),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诗人。
王忠嗣,初名训(706-750),祖籍太原祁县,唐玄宗时期名将,大唐历史上唯一的四镇节度使。
王冰,号启玄子(710-804)。唐代医学家。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王孝通,中国唐代算历博士,数学家,专著《缉古算经》。
王彦章,字贤明(863-923) 郓州寿张人。五代后梁大将。是五代时期数一数二的猛将,人号”王铁枪“
王处存(831-895),京兆万年人,世籍神策军,祖辈为长安富族。其父王宗,官至检校司空、金吾大将军、左街使,遥领兴元节度使。
王镕,又名王矪(873-921),五代十国初期赵国的君主。王景崇的儿子,世袭成德节度使。
王处直,字允明(?-922),京兆万年人。五代十国初期北平国的统治者,王处存之弟。
王建,字光图(847-918)陈州项城人。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
王审知,字信通(862-925),光州固始人。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闽王,军中人称白马三郎。
王审琦,字仲宝(925-974)北宋初年大将。洛阳人。北宋太祖年间殿前都指挥使、领泰宁军节度。以征李筠、李重进,为前军副部署。建隆二年被迫交出兵权,为忠正军节度使,镇寿春,在镇八年,为政宽简。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从征太原,次年改镇许州,留居京师。后与高怀德并加同平章事,卒年五十。[7]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 ,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旦,字子明(957-1017)。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祜之子,北宋名相,谥文正。苏轼为其家作 《三槐堂铭》。
王曾,字孝先(978-1038),青州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状元“连中三元”。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谥“文正”。
王惟一,名惟德(987-1067),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王柏,字会之(1197-1274)婺州金华人。南宋经学家。奉祀孔庙东庑
王重阳(1112年—1170)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他有七位出名的弟子,在道教历史上称为北七真。
王实甫,名德信(1260-1336)大都(今北京)人。元杂剧作家。《西厢记》。
王诜,字晋卿(1036-1093),太原(今山西)人, 北宋大画家。有“不古不今,自成一家”之评。
王当,字子思,眉州眉山人。儒学家,著《春秋列国名臣传》。
王应麟,字伯厚(1223-1296)南宋官员、学者。号深宁居士,又号厚斋。祖籍河南开封。《三字经》
王恂,字敬甫(1235-1281)。元代中山唐县人。精通历算之学,与郭守敬等编制《授时历》。
王祯,字伯善(1271-1368),元代东平人。农学、农业机械学家。有《王祯农书》留世。是我国古代五大农书之一。
王冕,字元章(1287-135),浙江诸暨人。元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
王蒙,字叔明(1301-1385)号黄鹤山樵等,湖州人。元四家之一。
王保保,(?-1375)母亲是维吾尔人, 蒙古名扩廓帖木儿。元末将领,元庭对扩廓以国事任之。
王鏊,字济之(1450-1524)震泽先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内阁大学士。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1472-1529)世称阳明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死后安葬于绍兴山阴府城南的兰渚山上,书法胜地兰亭附近。
王翱,字九皋(1384-1467)明代大臣,生于今河北省孟村县王帽圈村。永乐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迁行人,宣德初擢御史,英宗即位,升右佥都御史,出镇江西,惩贪治奸,七年冬督辽东军务,景泰四年为吏部尚书,天顺间续任,为英宗所重,称先生而不呼其名。王翱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刚明廉直,卒谥“忠肃”。
王廷相,字子衡(1474-1544)号浚川。明朝潞州人,明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
王世贞,字元美(1526-1590)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
王锡爵,字元驭(1534-1614年)太仓人,明代内阁首辅。
王夫之,字而农(1619-1692)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学术成就很大,对天文、数学、地理、历法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王时敏,字逊之(1592-1680年)江苏太仓人。清初著名画家,“清六家”之一。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居清初画家“四王”之首。
王进宝,字显吾(1626-1685年)甘肃靖远人。精骑射。清朝绿营名将。
王锡朋,字樵墉(1780-1841)直隶宁海人。抗英将领,武举人出身。与葛云飞、郑国鸿协力抗击英军,扼守晓峰岭,血战六昼夜,英勇战死。
王引之,字伯申(1766-1834)号曼卿。江苏高邮人,清代汉学家。承其家学,究心《尔雅》、《说文》、《音学五书》等,以求文字、音韵、训诂之学。
王炽,字兴斋(1836-1903)弥勒县虹溪人。 中国封建社会唯一的一品红顶商人。

9,黄姓有哪些名人

黄姓人才辈出,历代都涌现出一些颇有建树的人物。
如秦朝末年的黄石公;
西汉丞相黄霸;
东汉神童黄香;
三国时有名将黄忠,黄盖;
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他于875年起义,881年攻克洛阳,继又于当年年底进入长安,做上了皇帝,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根据地,起义很快便被镇压,黄巢自杀;
五代有画家黄筌、黄居 ;
北宋有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
南宋末有思想家黄震;
宋元之际有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
元代有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和书法家、音乐家、画家黄公望;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女文学家黄娥;
明清之际有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为三大儒之一;
清代有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围棋国手黄龙士,篆刻家、书画家黄易,诗人黄景仁;
近现代有作家黄人,革命家黄兴等等。黄姓为我国第八大姓,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