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学建筑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优学建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沉积岩有哪些?

沉积岩有哪些?

砾岩、砂岩、粉砂岩、碳酸盐岩、 碎屑岩 1、 砾岩 是粗碎屑含量大于30% 的岩石。绝大部分砾岩由粒度相差悬殊的岩屑组成,砾石或角砾大者可达1米以上,填隙物颗粒也相对比较粗。具有大型斜层理和递变层理构造。 2、砂岩 在沉积岩中分布仅次于黏土岩。它是由粒度在2~0.1毫米范围内的碎屑物质组成的岩石。 3、 粉砂岩 岩中,0.1~0.01mm粒级的碎屑颗粒超过50%,以石英为主,常含较多的白云母,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含量较少,岩屑极少见到。 4、碳酸盐岩 常见的岩石类型是石灰岩和白云岩,是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等碳酸盐矿物组成的。 5、 碎屑岩 碎屑岩也称火山碎屑岩,是火山碎屑物质的含量占90%以上的岩石,火山碎屑物质主要有岩屑、晶屑和玻屑,因为火山碎屑没有经过长距离搬运,基本上是就地堆积,因此,颗粒分选和磨圆度都很差。 扩展资料 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沉积岩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几个渠道,风化作用是一个主要渠道。此外,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质也是沉积物质的来源之一;植物和动物有机质在沉积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沉积岩

2,沉积岩的特点有哪些?

沉积岩是次生岩石,因此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不是沉积岩。沉积岩有以下特征。 (一)矿物特征由于沉积岩形成于地表,因此其组成矿物必须能够适应常温、常压的环境,都是稳定的矿物,常见矿物有石英、长石、白云母、方解石、白云石以及粘土矿物、绿泥石等。与岩浆岩的组成矿物明显不同,几乎见不到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矿物。 (二)结构特征所谓的结构,指的是组成沉积岩的岩石颗粒的性质、大小、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常见结构有如下几种。 1.碎屑结构碎屑结构是沉积岩特有的结构,主要包括颗粒的大小、分选、磨圆、胶结物组成及胶结类型等。 (1)碎屑的颗粒大小。依据地质录井标准,结合辽河油田的特点,参照沉积岩石学分类,碎屑颗粒主要分为砾、砂、粉砂和泥(表1-1)。 表1-1 碎屑岩粒级划分标准(2)碎屑的分选。碎屑的分选是指岩石中碎屑颗粒大小的均匀程度,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表1-2)。 (3)碎屑的磨圆。碎屑的磨圆指的是碎屑的磨圆程度,一般分为圆状、次圆状、次棱角状、棱角状(表1-3;图1-3)。 (4)胶结物。胶结物是碎屑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孔隙之间的自生矿物,它们有的形成于沉积的同生期,但大多数是成岩期的产物,主要有硅质、碳酸盐及铁质,其次还有石膏、高岭石、绿泥石等。 (5)胶结类型。碎屑岩中,胶结物和填隙物的分布状况及其与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称作胶结类型,常见有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镶嵌胶结。 2.晶屑、晶粒结构晶屑、晶粒结构主要为化学岩和碳酸盐经过风化、搬运、沉积、成岩后形成的以碳酸盐岩碎屑和化学岩碎屑组成的岩石所具有的独特结构,按颗粒大小分为8种类型(表1-4和表1-5)。 3.火山碎屑结构火山碎屑的粒级一般划分为4类(表1-6):火山集块、火山角砾、火山灰、火山尘。 专属火山碎屑岩的结构有火山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 此外还有介于火山碎屑岩和碎屑岩之间的结构,如沉凝灰结构;介于火山碎屑岩和岩浆岩之间的熔结凝灰结构。 (三)构造特征沉积岩的构造是指沉积岩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它是沉积物在沉积期至沉积后期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沉积期形成的构造叫原生构造;沉积物在没有完全固结前形成的构造为同生构造;在固结成岩期形成的构造为后生构造。沉积岩的构造类型很多,由于辽河油区获取的是以孔位为单位的岩心资料,所以见到的构造不是十分全面,主要为原生构造,常见的为层理构造,因此本书研究的只是层理构造及特殊构造,如化石构造等。 层理构造就是指由沉积物的成分、结构、颜色及颗粒形态等沿垂向的变化而显示出来的成层现象。层与层之间的分隔面叫层面,层面标志着沉积的短暂停顿或间断,每层的顶、底面的垂直厚度叫层厚,层厚一般划分为5种类型(表1-7)。 平行层理:纹层呈直线状互相平行,这种层理是在比较稳定的水动力条件下,物质从悬浮或溶液中沉淀而成。 波状层理:纹层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但总体方向平行于层面,这种层理主要是由波浪振动造成的。 交错层理:交错层理又称斜层理,它由一系列斜交于层面的纹层组成,是由水流动形成的,常见有板状、楔状、槽状、羽状层理4类。 透镜层理:砂质纹层呈透镜状,上下错开形成层理,是由于潮汐作用形成的。 韵律层理:这种层理是在成分、结构与颜色方面以不同薄层或纹层有规律地重复出现,是物质搬运或产生方式有规律地出现造成的。 均质层理:通常称为块状层理,它是一种大致均质的块体,不具任何纹层的层理,一般是快速沉积或重力流沉积形成的。 除了上述层理外,还有斜波层理、递变层理、变形层理等。

3,沉积与地层特征

江汉盆地系燕山运动后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白垩系—古、新近系地层,以古近系沉积最为发育,特别是潜江组沉积了大量的盐岩,是我国发现最大的古近系盐湖盆地。古新世的气候为亚热带干旱气候,沉积了一套以红色泥膏及盐岩为主的沉积物。始新世早期气候变得较潮湿,湖水开始淡化,沉积了泥岩和泥膏盐岩。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此时潜北大断裂活动,潜江凹陷下陷,沉积了厚层含膏泥岩,成为江汉盆地重要的低成熟烃源层。 江汉盆地存在两个主要沉积旋回、两个成盐期、两套含油岩系。现仅就古近系有关组段地层由老到新简述如下。 一、下始新统新沟嘴组(Ex) 下段为深灰色泥岩、砂岩夹泥灰岩、泥膏岩;上段为棕红色泥岩夹粉砂岩及泥膏岩。厚度600~1000m。本组下段为江汉盆地一个重要含油层系。上段底部有一组泥膏层为区域对比标志层。 二、上始新统潜江组(Eq) 潜江组是江汉盆地主要含油层系,厚度650~3500m,广泛发育灰、深灰色泥岩、泥膏岩、钙芒硝泥岩、盐岩等组成的韵律层。该组自下而上又可划分为4段,分述如下。 1.潜四段(Eq4) 该段又分潜四上段和潜四下段。潜四下段,厚173~2218m,岩性为灰、深灰色泥岩、钙芒硝泥岩、盐岩、油浸泥岩,有玄武岩喷溢。潜四上段,厚100~700m,岩性为灰、深灰色泥岩、钙芒硝泥岩、盐岩、油浸泥岩、细粉砂岩,有时见有盐岩与钙芒硝泥岩组成盐韵律层。 2.潜三段(Eq3) 其厚150~640m。潜三下段为深灰色泥岩、泥膏岩、盐岩等组成14个韵律层,夹有粉细砂岩;潜三上段为灰至深灰色泥岩、粉砂岩及鲕状泥灰岩,夹有3个韵律层及2个砂组。 3.潜二段(Eq2) 其厚110~700m。由24个韵律组成,每个韵律底部发育有粉—细砂岩。 4.潜一段(Eq1) 其厚120~450m。下部为膏、盐和砂泥互层夹鲕状泥灰岩,中部灰色泥岩与粉砂岩互层,上部泥膏层为灰、深灰色泥岩、泥膏岩、油页岩夹盐岩。 潜江组沉积时为江汉盆地发展过程的最主要阶段,北部荆门、汉水、松滋—大路口一带是主要物源区,次要物源是永隆河、东乡关及当阳、天门等地,湖盆地形西及东南高,北与中部低。 潜江组中耐干旱的麻黄属较多,热带、亚热带的桑科、棕榈科、无患子科常见,并见大量喜温的榆科、胡桃科、喜湿热的杉科,反映了干旱及温湿气候交替的特点。介形虫以淡水—微淡水美星介为主,见有孔虫、沟鞭藻、富刺藻等化石。泥质岩中硼含量可达0.024%~0.034%,表明当时盆地曾受过海侵或海漫。 纵向上含盐地层与不含盐层交替出现,具明显韵律性。气候干旱时湖水咸化,含盐建造发育。相对温湿时,外来补给水增加,湖水淡化,泥岩和碎屑岩发育。平面上岩相展布具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特点。盆西为淡—半咸水,盆东为咸水,沉积物西北粗红,东南暗细且盐层增加,主要的沉积相有三角洲、滨浅湖、深湖浊积相等。 潜江组盐湖沉积,除具多种沉积相外,还有如下特征:①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弱,砂岩颗粒较细。②区内化学沉积呈环带状分布,即外带为碳酸盐,中带为硫酸盐,内带为氯化物。③单层盐岩较薄,厚一般仅3~10m,纵向上沉积韵律性强,Ⅲ级韵律结构常见。

4,地层与沉积特征

东巴伦支盆地根据露头和钻井揭示在前寒武系基底之上发育有前上泥盆统、上泥盆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以及第三系(古、新近系)的沉积盖层。其中生界层序是东巴伦支海盆主要的含油气层序(图6-2)。 1.上二叠统-三叠系巨层序 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巨层序在盆地中缺失严重,仅在南巴伦支坳陷分布,而其他层序在东巴伦支盆地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这套巨层序被划分成4个层序:上二叠统-下三叠统、下三叠统、中三叠统和上三叠统。 在东巴伦支盆地的周边三叠统主要以陆相沉积为主。而盆地内部在晚二叠世和早三叠世时期主要是海相环境。早三叠世后期,盆地大面积暴露于地表,在南巴伦支坳陷侧翼发育河道体系。 图6-2 东巴伦支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 (据IHS,2008,经修改) Ingoydjupet群:该套地层发育于三叠系斯基特统-下诺利阶,为海相三角洲、浅海陆架沉积,岩性主要是页岩、泥岩、粉砂岩和砂岩。与上覆Realgrummen群为整合接触(图6-3)。 图6-3 巴伦支海西南地层综合柱状图 (据Gabrielsen R.H.et al.,1997,经修改) 下、中三叠统:东巴伦支盆地的下、中三叠统为陆相(河流-冲积相)、过渡相(三角洲平原)和浅海相(浅水和深水陆架)沉积,岩性为页岩、砂岩和粉砂岩,最小厚度约6000 m。与上覆上三叠统和下伏上二叠统均呈整合接触。 Realgrunnen群(挪威):该套地层属于上三叠统上诺里阶-中侏罗统巴柔阶,与上覆特斯腾格伦嫩群为不整合接触,与下伏Ingoydjupet群为整合接触。 2.中、上侏罗统巨层序 东巴伦支盆地的中、上侏罗统包括从阿连阶到伏尔加阶的地层,为过渡相(三角洲平原)、海相(浅水陆架和深水陆架)沉积,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粉砂岩和煤层,与上覆下白垩统及下伏下侏罗统均呈整合接触。 3.白垩系-新近系巨层序 巴伦支盆地下白垩统主要为浅海相泥岩、页岩和粉砂岩,上部逐渐过渡为海相和陆相交互层,其中陆相沉积物的数量较大。关于上白垩统地层的信息很有限,主要为滨浅海相砂岩,在盆地西南部岩性变细,夹碳酸盐岩和凝灰岩。在巴伦支盆地深水区的尼欧克姆统为深色页岩,浅水区的岩性为粉砂岩、细砂岩与褐煤互层。 在古近纪和大部分新近纪期间,盆地发生隆升,周边大部分地区受到抬升和侵蚀,东巴伦支盆地的大部分地区成为滨岸带-浅水陆架环境,以砂岩为主,在盆地西南部主要为泥岩、页岩和粉砂岩,在古近系中偶夹凝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