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市场经济的外部性
- 2,市场的外部性通俗点解释是什么意思?
- 3,外在不经济名词解释
- 4,外部经济性
- 5,什么是市场经济外部性
- 6,外部性是如何降低市场经济的效率的
- 7,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什么意思
- 8,经济学 外部性
1,市场经济的外部性
外部性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换种说法:外部性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者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所谓外部不经济就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 关注经济的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萨氏定义:“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也就是说,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更为确切的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从定义中可以得到以下理解: 1.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 2.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 3.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或非生物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成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让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典型的办法有: 1.征税与补贴 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2.企业合并 如果说,在中国种树就等于负债,污染却可以升官发财,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一说法。然而,这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二十年治沙种树8万亩,却欠下了252万元贷款,一家人日子到现在还是过得紧紧巴巴,晚饭也就是一大盆酱油土豆烧白菜,还有一锅米饭。淮河污染投入巨资治理十年未见明显成效,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法律追究——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比如说,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形成改善环境的结果。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如果说前者是“负外部性”的话,后者就应该被称作是“正外部性”。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我们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钢铁,消耗了世界上最多份额的原材料,被污染了的环境持续多年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换来的却是仅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4%的份额。长此以往,中国的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仔细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笔者以为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经济的外部性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不是很明显,局限在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经济的外部性没有深刻地认识自然顺理成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认识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我们错误地把经济建设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与GDP的增长划上了等号。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经济的负外部性得不到有效遏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是政策性偏差问题及现有政策难以得到执行的问题。2002年1月,我国开始实施《防沙治沙法》,禁止砍伐生态林。牛玉琴所种下的每一棵树,也就成了“生态林”的一个组成部分,眼看着这些林木长大成材,一棵也动不得。而另一方面,她所欠下的银行贷款越积越多,所有到期的贷款本息都不能归还,也就只好每天白菜土豆,负债度日了。旧贷款还不了,新贷款当然没有着落。缺少了资金来源,纵然有万般绿化雄心,除了望沙而叹,牛玉琴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这显然是一个政策偏差或者说至少是一个政策不配套的问题。而关于如何防治污染、污染之后如何惩处,我们其实是有一整套相关的规定的。问题是,这些规定大多只停留在了纸上。违反政策的成本几乎为零,污染的收益却唾手可得。在这种情况下,不污染反而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最后是体制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能够从体制上找到原因,经济外部性问题也不例外。早就有论者指出,以前的干部考核机制、地方政府考核机制有问题,过分关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环境等经济外部性问题,应该改而采用“绿色GDP”等类似的考核办法。此论不谬,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仍有如下两点需要补充:第一,政府应当加快从不应该介入的经济领域退出的步伐,这既包括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包括要根治政府对经济的不正当干预,如各种名为管理或服务实质上却是收费或地方保护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切断政府与经济的不正当联系,从社会利益上找到政府的正确定位,使之能够从正确的立场出发,更加深切地关注经济外部性问题,更加公正地处理经济外部性问题。第二,要强化纠错机制,对于有令不行、有错不纠的行为,必须严加惩处。 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关注经济的外部性,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是政府重要的职责所在。一句话,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得到最终落实。
2,市场的外部性通俗点解释是什么意思?
外部性,说的通俗点~
就是你自己才是内部,别人都是外部;这个外部性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活动中,通常只考虑自己的成本、利益,因此其活动容易给无辜第三方增加成本或造成损失,这就是外部性~外部性也有好的情况,就是正外部性,但是通常我们都是说它的负面作用;
这个定义说的冠冕一点,就是: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
3,外在不经济名词解释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正外部经济效应)和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负外部经济效应)。
外部不经济是指生产或消费给其他人造成损失而其他人却不能得到补偿的情况。例如,钢铁厂排放的烟雾及含硫气体损害当地人的财产和健康,但受害者并不能得到补偿。
在外部不经济的情况下:个人边际成本(MCP)<社会边际成本(MCS)。这时私人活动水平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水平。
外部不经济也可以视经济活动主体的不同而分为“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和“消费的外部不经济”。
4,外部经济性
外部经济性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由于时市场失效和技术等原因把一部分额外效益免费或无价转移给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现象。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效果,而这种影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上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外部经济性可以分为生产上的外部经济性和消费上的外部经济性两种。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活动所产生的额外效益的不到补偿,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状态相比,最后必然是产出过少,价格偏高,边际社会效益高于边际私人(企业)效益。外部经济性活动有利于全社会福利的增进,国家应该采取补偿政策以利于它们产出的提高。例如,企业的废渣综合利用就是一种外部经济性,因为它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给社会带来环境效益。
5,什么是市场经济外部性
外部性指由于市场活动而给无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换种说法:外部性就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也即行为举动与行为后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又可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对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强加了成本或赋予利益的情况。 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两种,所谓外部经济就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者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所谓外部不经济就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 关注经济的外部性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萨氏定义:“当生产或消费对其他人产生附带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经济效果便产生了;也就是说,成本或收益附加于他人身上,而产生这种影响的人并没有因此而付出代价或报酬;更为确切的说,外部经济效果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从定义中可以得到以下理解: 1.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 2.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 3.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或非生物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成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解决外部性的基本思路: 让外部性内部化,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 典型的办法有: 1.征税与补贴 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 ,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 2.企业合并 如果说,在中国种树就等于负债,污染却可以升官发财,恐怕没有多少人会相信这一说法。然而,这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全国劳动模范牛玉琴,二十年治沙种树8万亩,却欠下了252万元贷款,一家人日子到现在还是过得紧紧巴巴,晚饭也就是一大盆酱油土豆烧白菜,还有一锅米饭。 淮河污染投入巨资治理十年未见明显成效,却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法律追究——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任何一种经济活动都会对外部产生影响,比如说,汽车运输必然会产生废气污染环境,而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就会形成改善环境的结果。这就是经济的外部性。如果说前者是“负外部性”的话,后者就应该被称作是“正外部性”。外部性扭曲了市场主体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会导致市场无效率甚至失灵,而负外部性如果不能够得到遏制,经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环境将持续恶化,最终将使经济失去发展的条件。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我们生产了世界上最多的钢铁,消耗了世界上最多份额的原材料,被污染了的环境持续多年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换来的却是仅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 4%的份额。长此以往,中国的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 仔细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笔者以为应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尤其是在计划经济 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经济的外部性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不是很明显,局限在环境所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经济的外部性没有深刻地认识自然顺理成章。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认识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但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我们错误地把经济建设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与GDP的增长划上了等号。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之下,经济的负外部性得不到有效遏制也就不足为奇了。 其次是政策性偏差问题及现有政策难以得到执行的问题。2002年1月,我国开始实施《防沙治沙法》 ,禁止砍伐生态林。牛玉琴所种下的每一棵树,也就成了“生态林”的一个组成部分,眼看着这些林木长大成材,一棵也动不得。而另一方面,她所欠下的银行贷款越积越多,所有到期的贷款本息都不能归还,也就只好每天白菜土豆,负债度日了。旧贷款还不了,新贷款当然没有着落。缺少了资金来源,纵然有万般绿化雄心,除了望沙而叹,牛玉琴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这显然是一个政策偏差或者说至少是一个政策不配套的问题。而关于如何防治污染、污染之后如何惩处,我们其实是有一整套相关的规定的。问题是,这些规定大多只停留在了纸上。违反政策的成本几乎为零,污染的收益却唾手可得。在这种情况下,不污染反而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 最后是体制问题。所有的问题都能够从体制上找到原因,经济外部性问题也不例外。早就有论者指出,以前的干部考核机制、地方政府考核机制有问题,过分关注经济增长而忽略了环境等经济外部性问题,应该改而采用“绿色GDP”等类似的考核办法。此论不谬,理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仍有如下两点需要补充:第一,政府应当加快从不应该介入的经济领域退出的步伐,这既包括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包括要根治政府对经济的不正当干预,如各种名为管理或服务实质上却是收费或地方保护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切断政府与经济的不正当联系,从社会利益上找到政府的正确定位,使之能够从正确的立场出发,更加深切地关注经济外部性问题,更加公正地处理经济外部性问题。第二,要强化纠错机制,对于有令不行、有错不纠的行为,必须严加惩处。 经济的外部性问题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与我们的可持续发展 密切相关。关注经济的外部性,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是政府重要的职责所在。一句话,经济的外部性问题得不到解决,科学的发展观就不可能得到最终落实。
6,外部性是如何降低市场经济的效率的
经济学所讲的效率是指,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市场经济中表现为供给和需求达到完全均衡。当存在外部性时,市场不能达到均衡,造成资源浪费。具体说就是存在正的外部性时,供给小于需求,会导致价格上涨之类的;存在负的外部性时,供给会大于需求,造成浪费。例如教育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为保护产权往往不会公开,因而更加稀缺;污染严重的产品具有负的外部性,如污染什么的,社会最优供求是小于生产量的,市场自发调节的生产会造成浪费和污染。详见《曼昆微观经济学》
7,经济学中的外部性是什么意思
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意思就是说不论我做什么,都是你买单。比如我买了一只小狗,邻居就要承受小狗的噪音和拉的满地的狗屎。
8,经济学 外部性
我记得诺斯豪斯有一个案例,说的是两个邻居:一个邻居壁炉烟囱靠另一个邻居房子很近就产生了外部性。所以楼主不要把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混在一起,虽然两者联系很紧密。
我认为外部性主要说明了这么一个事实:古典经济学里个体最优化有机和谐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无摩擦经济体的假设是错误的,个体很可能造成别人的次优。这就涉及到怎么样协调个体直接的利益,减小经济运营中内在的摩擦。比如开始的例子。
公共物品是说明:个体的最优造成了整体的次优,是从整体角度去考虑个体行为,那么就要涉及怎么样调整个体行为以达到整体最优。比如公共鱼塘捕鱼,到底是一户渔民一艘船合适还是渔民们合起来建一艘大船合适。
外部性是不可避免的,无摩擦的经济只是理想状态。关键是怎么样让外部性的收益和成本平衡。比如汽车污染,以前车少的时候没有现在燃油税什么的这些花样,但现在我国汽车越来越多,汽车排放造城的空气质量和汽车噪声造成的污染就成了问题。但你能让人们都不开车吗?汽车提高了人们工作生活效率,这对整个经济进步是有益的。可是有些人开车乱转,这不能提高社会效率,所以政府出台各项政策去提高开车的成本,平衡开车对环境、社会的影响。比如说,你想出去休闲,以前开车油费什么的只需花10快,现在变成了30快,那么你就要考虑开车对你的休闲来说是不是划算的等等。所以说,政府的一些制度和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去增加造成负外部性和公共悲剧的成本,让人们自己去权衡得失,从而使社会最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