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学建筑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优学建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所谓"膜"是一种什么技术?

所谓"膜"是一种什么技术?

简单的说,膜技术是一种新的分离技术,主要用于分离液体中的不同成分,是一种精细的分离手段。
例如用于乳制品的除菌,蛋白质的提纯等等。

膜就好比传统的滤纸,只是比滤纸要精细的多,而且制造膜的材料很多,有些是生物材料,有的是陶瓷,还有的是不锈钢。

欧洲的陶瓷膜比较出名,美国做不锈钢膜技术很先进,我国目前还是起步阶段。

2,常见的膜分离技术有哪些,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半透膜又称分离膜或滤膜,膜壁布满小孔,根据孔径大小可以分为:微滤膜(MF)、超滤膜(UF)、纳滤膜(NF)、反渗透膜(RO)等,膜分离都采用错流过滤方式。

微滤
具体涉及领域主要有:医药工业、食品工业(明胶、葡萄酒、白酒、果汁、牛奶等)、高纯水、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饮用水、生物技术、生物发酵等。
超滤
早期的工业超滤应用于废水和污水处理。三十多年来,随着超滤技术的发展,如今超滤技术已经涉及食品加工、饮料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制剂、中药制剂、临床医学、印染废水、食品工业废水处理、资源回收、环境工程等众多领域。
纳滤
纳滤的主要应用领域涉及:食品工业、植物深加工、饮料工业、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生物发酵、精细化工、环保工业等。
反渗透
由于反渗透分离技术的先进、高效和节能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水处理和热敏感性物质的浓缩,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食品工业、牛奶工业、饮料工业、植物(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生物发酵、制备饮用水、纯水、超纯水、海水、苦咸水淡化、电力、电子、半导体工业用水、医药行业工艺用水、制剂用水、注射用水、无菌无热源纯水、食品饮料工业、化工及其它工业的工艺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及冷却用水。
其他
除了以上四种常用的膜分离过程,另外还有渗析、控制释放、膜传感器、膜法气体分离、液膜分离法等。

3,同问膜分离技术有哪些优点及不足

利用固体薄膜对混合物组分的选择性透过的性能使混合物分离的过程。特点:能耗低,方便等。
(1)反渗透
反渗透是利用反渗透膜选择性即只能透过溶剂(通常是水)的性质,对溶液施加压力,克服溶剂的渗透压,使溶剂通过反渗透膜而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可用于从水溶液中将水分离出来,海水和苦咸水的淡化是反渗透最主要的应用,目前技术比较成熟,应用十分广泛。
(2)超滤
应用孔径为10Å到200Å
(或更大)的超滤膜来过滤含有大分子或微细粒子的溶液,使大分子或微细粒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叫超滤。与反渗透类似,超滤的推动力也是压差,在溶液侧加压,使溶剂透过膜。与反渗透不同,在超滤过程中,小分子溶质与溶剂一起通过超滤膜。超滤用于从水溶液中分离高分子化合物和微细粒子,采用具有适当孔径的超滤膜,可以用超滤进行不同分子量和形状的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目前超滤的应用,特别是用于生物与生化产物分离的研究十分活跃。(3)微滤
微滤与超滤的原理相同,它是利用孔径大于0.02µ直到10µ的多孔膜来过滤含有微粒的溶液,将微粒从溶液中除去。
海水淡化;混合气体中分离H2等。

4,陶瓷膜过滤器都能应用在哪些领域?

如果具体化应用,在项目中陶瓷膜过滤器应用已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1,催化剂回收。解决了传统工艺难以避免的催化剂浪费或进入下游工序影响产品品质问题。
2,纳米粉体洗涤。如银粉洗涤后电导率达到良好预期20μs以下,且运行稳定,可大大提高传统人工生产效率。
3,高纯溶剂脱水。如乙腈脱水可以达到99.5%,目前已是成熟稳定应用。还有醇类,醚类,酮类,酯类等。
4,用于油水分离。如煤化工油水分离领域,可以离水中的乳化油和超细催化剂颗粒,对于乳化油脱除率可以达到90%以上,而催化剂脱除率更是高达99%,都已经是成熟应用。
5,化纤工业碱液回用。如化纤工业废碱液(半纤维素含量35-55g/L,NaOH含量180-220g/L),经陶瓷膜综合工艺处理可回用也解决环保排放问题。
6,植物提取领域应用。如洋姜菊粉提取、蓝莓花青素提取、紫薯花青素提取、苦荞黄酮提取、甜菊叶中的甜菊糖提取、甘蔗青汁脱水纯化(原糖、白糖)、罗汉果提取、葛根提取等。
7、生物医药发酵行业。林可霉素碱化液纯化、L-色氨酸脱色处理、右旋糖酐铁脱盐除杂以及苏氨酸项目应用等。同时在现代抗生素工业生产中,还可替代传统精制技术如吸附、沉淀、溶媒萃取、离子交换等。
8、氯碱行业应用。在氯碱行业盐水精制工艺过程中,陶瓷膜应用有着传统精制及过滤技术难以达到的优势。还可以用于卤水真空制盐,所产的固体盐品质高于澄清工艺产品,作为高品质食用盐或氯碱盐使用。
9、新能源太阳能行业金刚线切割液的硅粉回收。这也是一项新的应用。回收了硅粉,为光伏企业带来投资收益,同时还极大辅助解决了环保排放问题。
10、调味品保健酒、食品行业。如饮料行业、酱油、保健酒过滤澄清,以及骨汤澄清、浓缩等工艺应用。陶瓷膜超滤设备可直接处理酱油、食醋等调味品生产的原液,取代传统多步过滤过程。
总之各类物料体系、涉及到的分离、浓缩、提取等生产工艺中都会用到陶瓷膜工艺,已经应用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所以说陶瓷膜分离以后是大趋势,取代传统!
目前成熟度微孔陶瓷膜可以做到最高2nm孔径,多用于研究院物料实验如精细化除杂何浓缩。而2-50nm陶瓷纳滤膜技术如众所熟知的南京博滤工业可提供5nm膜管及成套膜分离设备已达到高稳定水平,成熟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植物提取领域。以上全部,但建议楼主多查询文献资料,并结合走访现场应用多做深入了解学习。

5,厦门世达膜科技有限公司中连续离子交换技术系统应用领域?

手性物质的分离;
食品行业中糖的脱色、脱盐;
果汁、酒精饮料的分离、精制;
电镀工业的金属回收,工业污水处理;
湿法冶金中贵重金属回收、稀溶液中离子浓缩;
无机化工行业中钾盐生产、稀土分离;
石化产品净化、脱色;
制药行业中氨基酸、抗生素、维生素分离、纯化、浓缩;
其它应用如废水脱色、脱矿等。

6,超滤膜主要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超滤膜的优点有哪些? 超滤膜的设计孔径为0.01微米的微孔下过滤性能,采用的目前是全球最优质的材料有机膜元件制造而成,为了保证能截留杂质。 1、具有高效分离、净化与浓缩度高。 2、机械强硬抗断丝能力高。 3、稳定性能、对于处理物料过程中不受任何影响,敏感的物质,果汁、药物等一直都是处于常温中分离、纯化,分类。 4、系统材质采用高级卫生级304不锈钢,全封闭运行管道,清洁卫生可达到GMP与FDA生产规范要求。 5、顽强的耐寿命长、耐化学腐蚀、抗老化的性能等,可以反复清洗使用,除污染力强 超滤膜的缺点有哪些? 制作超滤膜的工艺较为复杂,而且孔径小既是优点也可以是缺点,清洗不及时就导致容易堵塞,由于孔径小不容易清洗,要控制好压度,避免在高压下运行。我们国内是由于金钱方面缺少资金问题导致很多方面不够应用。但是东丽公司在国内有工厂,我们有专业人士不断的研发,改造,相信不久会研发出更加好用的产品,满足用户的需求。 超滤膜应用范围广泛: 在水处理行业随着我国的超滤膜的在工业区域应用非常广,在医药品类与食品产业,废水处理和超纯水分离,发酵、制药工业的浓缩、净化与澄清;豆类、酒类、制糖工业;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的回收、净化性能;电泳漆行业等等。

7,膜分离技术有哪些优点及不足

膜分离技术的优点:
1、在常温下进行:有效成分损失极少,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如抗生素等医药、果汁、酶、蛋白的分离与浓缩;
2、无相态变化:保持原有的风味,能耗极低,其费用约为蒸发浓缩或冷冻浓缩的1/3-1/8;
3、无化学变化:典型的物理分离过程,不用化学试剂和添加剂,产品不受污染;
4、选择性好:可在分子级内进行物质分离,具有普遍滤材无法取代的卓越性能;
5、适应性强:处理规模可大可小,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隙进行,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
6、能耗低:只需电能驱动,能耗极低,其费用约为蒸发浓缩或冷冻浓缩的1/3-1/8。
缺点:
1、膜技术虽然浓缩成本低,但不能将产品浓缩成干物质;
2、膜技术虽然具有选择过滤性,但是同分异构体就无法实现分离。
膜分离技术,是指在分子水平上不同粒径分子的混合物在通过半透膜时,实现选择性分离的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应用领域:

1、微滤
具体涉及领域主要有:医药工业、食品工业(明胶、葡萄酒、白酒、果汁、牛奶等)、高纯水、城市污水、工业废水、饮用水、生物技术、生物发酵等。

2、超滤
早期的工业超滤应用于废水和污水处理。三十多年来,随着超滤技术的发展,如今超滤技术已经涉及食品加工、饮料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制剂、中药制剂、临床医学、印染废水、食品工业废水处理、资源回收、环境工程等众多领域。

3、纳滤
纳滤的主要应用领域涉及:食品工业、植物深加工、饮料工业、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生物发酵、精细化工、环保工业等。

4、反渗透
由于反渗透分离技术的先进、高效和节能的特点,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应用于水处理和热敏感性物质的浓缩,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以下:食品工业、牛奶工业、饮料工业、植物(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医药、生物发酵、制备饮用水、纯水、超纯水、海水、苦咸水淡化、电力、电子、半导体工业用水、医药行业工艺用水、制剂用水、注射用水、无菌无热源纯水、食品饮料工业、化工及其它工业的工艺用水、锅炉用水、洗涤用水及冷却用水。

5、其他
除了以上四种常用的膜分离过程,另外还有渗析、控制释放、膜传感器、膜法气体分离、液膜分离法等。

8,科学技术概论论文

  山东期刊采编中心(百度搜索下?)提醒您:写作论文,请勿抄袭。以下论文来自互联网,为已刊登发表的论文。
  ——————————————————————————————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姚春梅
  摘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如何将“高、新、尖”科技知识引入课堂教学,从而将专业教育与综合能力发展结合、专业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创新衔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就谊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关键词: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科学素养;STS教育理念

  大学专业教育关注的是各学科的、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专业优势,但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科学知识体系的联系,造成学科封闭和文理隔离,束缚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且,课程设置及内容往往落后于科学发展的速度,许多前沿知识难以走进课堂,学生缺乏对“高、新、尖”科技知识及发展历程的基本了解,缺乏对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影响的认识。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尝试建立由多学科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开设以介绍科学技术前沿专题知识为主线、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的课程——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作为对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方法等进行探索性研究。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创新教学理念

  1 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
  作为综合性很强的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其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
  科学素养的缺失、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足,不仅仅在部分文科大学生身上有所反映,在某些理工科学生中也同样存在这方面的问题。科学教育的对象,不仅是文科学生,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只是各有侧重。更何况科学与人文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开始就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创新能力与开拓精神更多地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碰撞与交流。
  这就启迪我们要围绕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确立课程教学目标,明确培养当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维度:(1)是所获知的科学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科学知识界定问题,获得新知识,解释科学现象,对科学事件做出有科学依据的推论。(2)是明确科学是人类获取知识和进行探究的一种形式,理解科学活动的典型特征。(3)是了解科学和技术如何形成我们的物质世界、智力和文化氛围。(4)是做一个反思型公民,积极主动地从事与科学有关的事件,并有自己独特的科学意识。
  对于文、理、工科学生而言,通过对于科学技术前沿的了解,认识和理解科学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自身的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重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观察与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科学的批判精神,也包括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能力,学会使用和管理科学与技术以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生活。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应进一步注重将专业知识与应用技术结合的能力,努力培养应用与创新技术的能力。

  2 强化“STS”教育理念,深刻认识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全面开发现代科学技术对心灵的教育功能。从当前世界面临的与科技有关的重要问题入手,去探询科学、技术与社会三者问的互动关系,去探询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决策者对这种互动的影响;使当代大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以及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清醒与深刻的认识,树立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型的价值观,并提高参与社会民主决策的科学素养。

  二、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创新教学内容

  1 反映科技前沿,创新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21世纪科技发展的趋势——跨门类科学与技术整合化,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建立以科学技术前沿专题为主线,融科学于技术的理论体系。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自然科学篇、高新技术篇、科技发展战略篇三部分,自然科学部分主要讲授学科结构、重大成就和前沿报告;高新技术部分主要讲授人口健康与现代生物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光电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与建筑技术等;科技发展战略主要讲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强国之路。在整体构架和安排上,充分体现该课程的跨学科性、多元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热点聚焦,穿插科学发展观及科技应用探索背景,同时又注意不同学科之问的差异性,形成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专业基础与技术应用相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特点与个人兴趣有选择地开展主题研究,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探索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 理论联系实践,促进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的衔接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认为教学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因而将掌握知识本身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增加这些事实材料和解题的技巧,不强调知识在真实情景中的运用。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往往认为学生从学校里获得的抽象知识能够直接迁移到实际应用的新情境中去。显然,这不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的。为此,在教学中注重通过自然科学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过程,研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目的是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的热情。注重分析科学技术发展的要素,如市场的需求、科学知识的准备、技术的研发和资金的投入等,告诉学生应去研讨什么和如何进行。重视知识在真实环境中的应用,重点阐述高新技术的科学基础、技术要素等;让学生与教师一起探究科学知识如何与应用结合产生新技术,新技术如何与市场结合形成企业;这是我们采取的又一改革策略。这样不但可以使知识的应用性需求成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世界之中,建立问题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强化概念、内容与社会、经济以及技术条件间的联系;面向实际,加强实践环节,还可以使学生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形成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的体验,强化了科学技术对于广阔世界的现实意义。

  3 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实现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与重构
  在功利主义当道的科技时代中,人文教育之所以重要,乃是因为它直接触及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在科学技术教育中强化STS教育,就是尝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教育进行沟通与重构,注重介绍在科研问题中的各种观点,并通过科技发展过程说明任何科学成果都是社会的产物,并非少数人关在象牙塔中所能得到的。教育学生懂得社会、集体和实践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在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进行感悟与反思,关注人类为什么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态度去从事科学技术,以什么样的方法去从事科学技术,怎样对待科学技术的结果,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等;这一切,涉及作为科学技术主体的人的利益趋向和价值判断,体现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人文态度。
  在21世纪多元价值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时代中,将科学技术教育的精神与人文精神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为学生建立价值定位,把握科技为“人”的本真属性,使当代大学生成长为新时代有科学理性与远见的知识分子。

  4 拓展学科领地,突出全球化视野下的本土特色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社会中,全球化趋势日益壮大。世界各地区间的“相互关联性”与日俱增。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最大的冲击就是世界各国的大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全球性的竞争之中,各大学培养的人才将不仅是为满足各国国内的市场需求,更必须能适应全球性就业市场的趋势与要求。相应于这一变革,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就必须拓宽学科领地,在全球化视野下,融入中国本土特色,充分反映世界科技动态的同时,展示中国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民族工业发展现状,激发当代大学生振兴民族工业的信心和斗志。

  三、探究与应用结合,创新教学方法

  1 以专题探究式教学为主,培养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首先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意味着更多地控制和支配,而“学”则意味着更多的主动与自由。因而,建立由多学科精英组成的教学团队,有效组织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及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努力从“引导”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与动力。以科技前沿专题为主线,开设若干个专题供学生自由选择。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营造主动学习的环境与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达到理性思维彼岸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专题的确定、调研问题的界定、学习方法的选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等环节,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只有通过探究活动,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本质,并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和科学技术探究的经历内化为科学素养。

  2 完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搭建自学平台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建成了以文本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音视频资料库等丰富l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为学生自学提供信息资源与交流平台。

  3 以实践活动为拓展,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互动
  为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得到来自实际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以科技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了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既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科技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收到良好效果。

  4 完善考试与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以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调研报告成绩+笔试成绩汇总,作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综合评价。另外,对于在科技服务、科普教育活动中表现特别突出者,对于在科技制作、创新大赛中获奖者,分别予以相应的奖励加分。这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发展状况的考核方法,虽增加了考核与评价的难度,却为学生提供了有选择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 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