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学建筑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优学建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什么叫社会群体?

什么叫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简称“社群”,是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活动的共同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每一群体具体体现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整个社会之间的某些特定的相互关系。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指由持续的社会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什么是群体?群体的种类有哪些

群体与个体相对,是个体的共同体。不同个体按某种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 个体往往通过群体活动达到参加社会生活并成为社会成员的目的,并在群体中获得安全感、责任感、亲情、友情、关心和支持。 群体的种类: 1、根据群体内各成员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这种划分最早由心理学家梅约(E. Mayo,1931)在霍桑实验中提出。 2、根据群体的规模和沟通方式,可把群体分为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这样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因为群体的大小是相对的。 3、按照群体成员对于该群体的心理向往程度,可以把群体划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 扩展资料群体的功能: 1、完成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这是群体对组织而言的。作为一个群体,只能在活动中生存,它的活动,就是为了完成组织的任务。 群体是一个由若干人组织起来的有机组合体,它具有单个人进行活动时所没有的优越性,成员之间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互相协作,互发所长,互补不足,使群体产生巨大的动力,促使活动顺利进行,圆满地完成任务。 2、满足群体成员的多种需要。群体的这一功能,是指群体对个体而言的。 群体形成后,其成员的各种需要,就以其为依托而得以满足。而群体本身也正好具备这一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群体

3,社会学概念简答题 什么是社会群体,如何理解群体涵义

社会群体是指若干社会成员基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并按照某种互助方式结合起来的人类基本共同体。
基本特征是:(1)有较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定的行为规范;
(2)成员间相互依赖,频繁互动;
(3)有一定的目标和成员间的分工、协作;
(4)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有一种共同的归属和认同感。
词语分开解释:
社会: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
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自然环境、人口和文化。
通过生产关系派生了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社会,并在一定的行为规范控制下从事活动,使社会藉以正常运转和延续发展。
群体:①指由多个具有共同特点且互有联系的个体组成的聚集体。
与“个体”相对:群体建筑|英雄群体。
②群众性体育运动的简称:大力开展群体活动。

4,社区这个概念该如何理解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构成社区要具备五个要素:
有聚居的一群人;
有一定的地域;
有一定的生活服务设施;
居民群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居民群之间发生种种社会关系;
为谋求规章制度具体落实,产生各种社会群体和机构(如求询者生活的城区、街道、乡村、生产队和大企业等)。
社区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具有经济性、社会化、心理支持与影响、社会控制和社会参与等多种功能,在社区中开展艾滋病关怀支持工作,必然会增强关怀支持工作的深度、广度和持久性。
当德国社会科学家滕尼斯1887年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最早提出社区这一概念时,了解、关注它的人微乎其微。即使到了1933年,费孝通和燕京大学的几个同学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第一次将英文“community”译为“社区”向国人推介时,了解、关注它的人仍然屈指可数。而今天,“社区”已经成为人们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包括社会学家在内的许多领域的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那么,什么是社区呢?有的资料称,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尽管社会学家对社区下的定义各不相同,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普遍认为一个社区应该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社区就是这样一个“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果按照结构功能来给社区分类的话,可以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城市社区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市辖区;二是街道办事处辖区;三是小于街道办事处、大于居民委员会辖区建立的区域功能社区;四是规模调整后的居民委员会辖区。目前我们所说的城市社区是指后面两种情况。

5,什么是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方式之一,而社会组织是比较高级的群体形式。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合群而居,以群体的形式生活着。人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群体.个人只有通过社会群体才能被纳入社会这个大体系中。

  1、社会群体的涵义

  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2、社会群体的本质

  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园里的游客,商场里的顾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

  同样一类人,他们之间如果不发生社会互动,不进行密切的社会交往,就不能称作社会群体。相反,如果同龄人之间、同职业的人之间发生了稳定的、相当密切的交往活动,产生了有别于其它类型人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统计学上的群体也就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

  (二)社会群体的特征
  社会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1、经常性的社会互动

  社会群体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个人的集合体。群体成员间保持着经常性的互动关系。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彼此了解为纽带,并以一定的利益和感情关系为基础,转瞬即逝的互动不能形成社会群体,群体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交往。

  2、相对稳定的成员关系

  群体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应的成员身份,这些身份便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当明确,另一则相对模糊。如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便是相当明确的。家庭成员通常是由父母及子女组成,他们之间存在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都是明确的,不能随意混淆。在相对松散的群体中,也存在着成员身份。如有着相同爱好,并经常在一起活动的人,大家能够被此接受,而对于不认识的人则不愿意接受他们参加自己的活动。这就是成员身份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模糊的成员关系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确定,但是相对稳定。

  3、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在群体最初形成的时候,可能只有简单的互相认同关系。随着群体的发展,往往会在内部形成稳定的交往方式,进而形成一定的公认的规范,用来协调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功能得以实现。不论是简单的、非正规的通过互相信任、彼此接近形成的一些承诺,还是复杂的正规的规章制度,都是群体内部有一定行为规范的表现。

  4、具有共同一致的群体意识

  群体要求成员在群体活动中保持一致并以此与群体以外成员区分开来,这此独特的群体活动特征使成员能够明确区分群体内成员和群体外成员,并把本群体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具体说来,群体意识也就是一种群体归属感,就是成员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这种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体外的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感,对群体有了相应的期望和归属意识。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

  一般说来,社会群体包括如下分类。
  (一)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社会群体可以划分为初级群体积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首届群体或基本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初级群体反映着人们员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

  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它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问的感情联系相对不如初级群体,面对面的互动有限。典型的次级群体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公司、政府机构、学校等。次级群体的规模可大可小,较小的次级群体,如一个科室、班组。在较大的次级群体中,总会出现一些较小的初级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群体等。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群体的组织化、正规化程度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梅约提出的。正式群体诸如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等,其成员的地位、角色和规范,以及权利、责任和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并有相对固定的成员身份的群体,如企业、机关、学校等。正式群体的组织化、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

  所谓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内部的成员在日常互动中自发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从形成的基础上来看、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六种类型:

  1、友谊型

  即以感情为基础而形成的亲密朋友群体。在友谊型群体中成员之间有诸多的共同点,彼此情投意合,成员感情投入较多。

  2、同好型

  即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如棋友等。在这些群体中,成员之间未必都是知心朋友。

  3、利益型

  即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的群体,如在一个商场中,一群消费者感到商家有欺诈行为,就联合起来“讨说法”,如此形成的临时性群体是利益型的,非正式的。利益型群体可以是稳定的,例如美国国会以外的“院外集团”,他们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成员身份,属于非正式群体,又是共同利益促成的联合体。

  4、信仰型

  即以共同的理想、价值观、信仰为基础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如自发组织起来的学习小组。
  上面的几种类型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来的,由于其出发点和划分标准不同,对于不同的群体的认识就应有所不同,不能简单认为非正式群体就是初级群体,正式群体就是次级群体。尽管它们有许多相同点,但不能等同。例如家庭,既属于初级群体,同时它又是非正式的;而许多利益型的次级群体,例如党派政治中的压力集团,是次级群体,但不是初级群体,对此要清楚地辨明。

6,什么叫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涵义
1、社会群体的涵义

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2、社会群体的本质

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
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园里的游客,商场里的顾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

同样一类人,他们之间如果不发生社会互动,不进行密切的社会交往,就不能称作社会群体。相反,如果同龄人之间、同职业的人之间发生了稳定的、相当密切的交往活动,产生了有别于其它类型人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统计学上的群体也就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

7,社会群体是什么

社会群体泛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例如,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氏族、家庭一类群体;以地缘关系结合起来的集体是邻里一类群体;以业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则是各种职业群体。
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 社会群体社会关系体系。
  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园里的游客,商场里的顾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
  同样一类人,他们之间如果不发生社会互动,不进行密切的社会交往,就不能称作社会群体。相反,如果同龄人之间、同职业的人之间发生了稳定的、相当密切的交往活动,产生了有别于其它类型人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统计学上的群体也就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
不同概念

观点1
  ·
  第一种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处于包括家庭、乡村、城市、政党、国家乃至人类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结合。南斯拉夫社会学界有类似的看法。他们把社会群体区分为局部性社会群体和整体性社会群体,后者所指的就是属于广义的社会群体,如原始人群、氏族公社、部落以及民族和人类。关于社会群体广义的观点可以追溯到德国早期社会学家F.滕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和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ellschaft》,又译《公社和社会》)一书中,依照群体形成的基础将社会群体分作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叫公社,一种类型叫社会。前者是指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自发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如氏族公社、家庭、宗教团体等;后者是指由契约关系和理性意识形成的社会组合,如各种社会集团直至国家。滕尼斯所称的“社会”一词是一种广义的社会群体。
观点2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群体仅仅是指人际关系亲密的初级群体或小群体,如家庭、邻里、朋友群体等。当前西方社会学界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这种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的观点,实际上是根据美国早期社会学家C.H.库利关于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也译为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的概念提出来的。库利在《社会组织》(1909)一书中,从研究人的早期社会化出发,提出初级群体的概念,即初级群体是指成员间有面对面的交往与合作的群体。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是家庭、儿童游戏群体和邻居,它们对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的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库利认为这些群体是产生人类合作及友谊的土壤,是培育人类友好和同情心的园地。后来的一些社会学家从这一研究成果出发,形成了视社会群体为初级群体或小群体的观点。
观点3
  第三种观点既不同意将社会群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定得过于宽泛,也不赞成将它的定义定得过于狭小,即不能将社会群体完全等同于小群体。中国社会学界多数人持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
编辑本段
基本特征

经常性的社会互动
  社会群体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个人的集合体。群体成员间保持着经常性的互动关系。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彼此了解为纽带,并以一定的利益和感情关系为基础,转瞬即逝的互动不能形成社会群体,群体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交往。
相对稳定的成员关系
  群体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应的成员身份,这些身份便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 社会群体。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当明确,另一则相对模糊。如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便是相当明确的。家庭成员通常是由父母及子女组成,他们之间存在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都是明确的,不能随意混淆。在相对松散的群体中,也存在着成员身份。如有着相同爱好,并经常在一起活动的人,大家能够被此接受,而对于不认识的人则不愿意接受他们参加自己的活动。这就是成员身份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模糊的成员关系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确定,但是相对稳定。
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在群体最初形成的时候,可能只有简单的互相认同关系。随着群体的发展,往往会在内部形成稳定的交往方式,进而形成一定的公认的规范,用来协调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功能得以实现。不论是简单的、非正规的通过互相信任、彼此接近形成的一些承诺,还是复杂的正规的规章制度,都是群体内部有一定行为规范的表现。
具有共同一致的群体意识
  群体要求成员在群体活动中保持一致并以此与群体以外成员区分开来,这此独特的群体活动特征使成员能够明确区分群体内成员和群体外成员,并把本群体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具体说来,群体意识也就是一种群体归属感,就是成员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这种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体外的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感,对群体有了相应的期望和归属意识。

8,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基本特征
经常性的社会互动
  社会群体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的个人的集合体。群体成员间保持着经常性的互动关系。社会群体中的人际关系以彼此了解为纽带,并以一定的利益和感情关系为基础,转瞬即逝的互动不能形成社会群体,群体互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定时间的交往。
相对稳定的成员关系
  群体一旦形成,便有着相应的成员身份,这些身份便结成特定的社会关系

社会群体
。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相当明确,另一则相对模糊。如家庭中的成员关系,便是相当明确的。家庭成员通常是由父母及子女组成,他们之间存在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都是明确的,不能随意混淆。在相对松散的群体中,也存在着成员身份。如有着相同爱好,并经常在一起活动的人,大家能够被此接受,而对于不认识的人则不愿意接受他们参加自己的活动。这就是成员身份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模糊的成员关系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确定,但是相对稳定。
具有明确的行为规范
  在群体最初形成的时候,可能只有简单的互相认同关系。随着群体的发展,往往会在内部形成稳定的交往方式,进而形成一定的公认的规范,用来协调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群体的功能得以实现。不论是简单的、非正规的通过互相信任、彼此接近形成的一些承诺,还是复杂的正规的规章制度,都是群体内部有一定行为规范的表现。
具有共同一致的群体意识
  群体要求成员在群体活动中保持一致并以此与群体以外成员区分开来,这此独特的群体活动特征使成员能够明确区分群体内成员和群体外成员,并把本群体视为一个整体,形成一致的群体意识。具体说来,群体意识也就是一种群体归属感,就是成员认为自己属于某个群体。这种意识一旦建立起来,群体成员就与群体外的人有了明显的区别感,对群体有了相应的期望和归属意识。

9,社会群体有哪些主要类型?

社会群体类型如下: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社会群体可以划分为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又称首届群体或基本群体,是指由面对面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和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初级群体反映着人们员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即初级社会关系。次级群体:又叫次属群体或间接群体,它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间的感情联系相对不如初级群体,面对面的互动有限。典型的次级群体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公司、政府机构、学校等。次级群体的规模可大可小,较小的次级群体,如一个科室、班组。在较大的次级群体中,总会出现一些较小的初级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群体等。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根据群体的组织化、正规化程度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方法最早是由美国的梅约提出的。正式群体诸如现代社会的社会组织等,其成员的地位、角色和规范,以及权利、责任和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并有相对固定的成员身份的群体,如企业、机关、学校等。正式群体的组织化、正规化程度高,其成员间的互动采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
所谓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社会组织内部的成员在日常互动中自发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从形成的基础上来看、非正式群体具有以下六种类型:
1、友谊型即以感情为基础而形成的亲密朋友群体。在友谊型群体中成员之间有诸多的共同点,彼此情投意合,成员感情投入较多。
2、同好型即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结成的群体。如棋友等。在这些群体中,成员之间未必都是知心朋友。
3、利益型即以共同的利益为纽带的群体,如在一个商场中,一群消费者感到商家有欺诈行为,就联合起来“讨说法”,如此形成的临时性群体是利益型的,非正式的。利益型群体可以是稳定的,例如美国国会以外的“院外集团”,他们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成员身份,属于非正式群体,又是共同利益促成的联合体。
4、信仰型即以共同的理想、价值观、信仰为基础结成的非正式群体,如自发组织起来的学习小组。
内群体与外群体:
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可以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
内群体,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
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内群体成员对外群体成员普遍抱有怀疑和偏见,甚至采取蔑视、仇视等敌对态度,在心理上无归属感。内外群体常常互相隔离,乃至于对立。
所属与参照群体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可以划分为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所属群体,也成隶属群体,指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它规定着成员的身份及其日常活动。
参照群体,并非某一成员身份所属的群体,而指某些成员用做其所属群体的参照对象的群体,这些群体成员通过参照群体认知、评价所属群体,由此影响其对所属群体情感。
血、地、业与趣缘群体:
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及其性质进行划分。
血缘群体,基于成员间血缘或生理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血缘群体历史最为悠久,是个体学习、参与社会生活的出发点。
地缘群体,基于成员间空间或地理位置而形成的群体。比较稳定、牢固的地缘群体是人类采取定居形式后的产物。
业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劳动与职业间的联系而形成的群体。这类群体出现是生产力日益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阶级社会逐步产生的结果。
趣缘群体,基于成员间兴趣、爱好等的相同或相近而形成的群体。
上面的几种类型是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出来的,由于其出发点和划分标准不同,对于不同的群体的认识就应有所不同,不能简单认为非正式群体就是初级群体,正式群体就是次级群体。尽管它们有许多相同点,但不能等同。例如家庭,既属于初级群体,同时它又是非正式的;而许多利益型的次级群体,例如党派政治中的压力集团,是次级群体,但不是初级群体,对此要清楚地辨明。以上供参考。

10,社会学中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二者的区别:
①形成方式不同:社会群体是自然形成的,而社会组织是由特定的组织目标形成的;
②角色的不同:社会群体的角色存在多重性,社会组织的角色相对固定;
③约束机制不同:社会群体主要靠自律性和行动的不确定性,社会组织则更具有制度化和行动的规范性;
④社会组织具有开放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同正式组织比较,从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群体的满足手段是多方面的。

社会群体,指通过一定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结合起来并共同活动的人群集合体。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之一。
社会群体的本质在于其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即由规范、地位和角色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体系。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群集合体都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如,剧场里的观众,公园里的游客,商场里的顾客等,他们虽然是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的一群人,但不是社会群体。
同样一类人,他们之间如果不发生社会互动,不进行密切的社会交往,就不能称作社会群体。相反,如果同龄人之间、同职业的人之间发生了稳定的、相当密切的交往活动,产生了有别于其它类型人的社会共同体,这种统计学上的群体也就成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

社会组织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组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氏族、家庭、秘密团体、政府、军队和学校等。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和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个人媒体群等等。它只是指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而组建的稳定的合作形式。社会学研究的社会组织主要指狭义的组织。

11,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区别和作用

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家族等。社会组织,狭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公司、学校、社团等。二者的区别有以下方面:1、形成方式不同:社会群体是自然形成的,而社会组织是由特定的组织目标形成的。2、角色的不同:社会群体的角色存在多重性,社会组织的角色相对固定。3、约束机制不同:社会群体主要靠自律性和行动的不确定性,社会组织则更具有制度化和行动的规范性。4、社会组织具有开放性,社会群体具有多方面的综合功能。同正式组织比较,从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来看,群体的满足手段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