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学建筑网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的位置:优学建筑网 > 知识百科 > 正文

目录

1,货币供给量是由哪些主体的行为决定的

货币供给量是由哪些主体的行为决定的

货币供给量是由以下主体的行为决定的:
1、中央银行的行为影响;
2、商业银行的行为影响;
3、财政机构的行为影响;
4、企业的行为影响;
5、社会公众的行为影响。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7-02,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货币供给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货币供给机制的分析框架   一、货币供给的定义和层次   1) 定义: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   2) M0=流通中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流动性较强的金融工具   2.货币供给模型:M=m*B   1)m=Rc+1/(Rd+Re+Rc+t*Rt)   2)B=C+D   二、两种分析框架:   (一)分别从不同主体的角度分析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二)分别从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的角度分析   (一)不同主体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A.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上   1)对货币乘数:   a. 央行通过调整Rd(支票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Rt(非交易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的分母。如果准备金率水平提高,使得货币乘数降低,就会冻结商业银行一部分流动性上交央行,无法参与货币创造,降低货币供给;如果准备金率水平下调,货币乘数增大,商业银行会获得一部分流动性可以用于信贷放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b.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为市场利率的形成加以定位,从而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机会成本进行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具体的机制是:当再贴现率提高,市场利率在此引导下提高,增加银行资金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超额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分母,增大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但牵马河边易,强马饮水难,主动性不是很强。   3)对基础货币:   a. 央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的投放数量,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当央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增大贴现窗口放款,这就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得这一部分新增的高能货币能够通过货币创造机制形成货币供给。相反,就会回收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   b.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在债券市场上进行买卖国债、回购市场上进行回购交易、发行特别国债、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吞吐基础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减。   B.商业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超额准备金率的调整,从而影响到货币乘数的分母。商业银行对于超额准备金率的考虑主要在于对其成本和收益的权衡上:   1) 超额准备金的成本:即为将其贷放出去或投资于有价证券的收益。当市场利率上升,信贷投放的收益率上升,则其机会成本增大;当有价证券收益向好,其投资的资本利得也会增加,机会成本也会增大。   2) 超额准备金的收益:即为避免因流动性不足而产生的损失。这取决于流动性不足的损失数量的大小、流动性不足的概率,以及从其他渠道补充流动性的可得性。   a. 损失数量的大小取决于在流动性计划中预期的现金资产的支出规模;   b. 流动性不足的概率取决于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或波动范围。   c. 其他渠道补充流动性的成本:再贴现再贷款、同业拆借、证券回购、资产出售、贷款催还或贷款出售、欧洲货币市场借款等,如果这些渠道借入的成本较低,时间较短,流动性的损失就小。   3)综上所述,超额准备金率与市场利率负相关、资本市场收益负相关、流动性不足的损失正相关。   C.非银行公众: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在于对现金漏出率、非交易存款的储蓄倾向的调整,从而影响货币乘数的分母。(实质上是M0、M1、M2的比较)   1)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该比率的大小决定于公众对于其财富的资产持有形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财富总量及该种资产形式的财富弹性、资产的相对预期报酬率、资产的相对风险以及资产的流动性四大因素。   a.财富总量以及财富弹性:财富总量增长,现金和支票存款都会增加,但二者的财富弹性有区别。现金的财富弹性小于支票存款,从而使得随着财富的增长,现金比支票存款比率下降。   b.资产的预期相对报酬率:一是现金和支票存款的相对报酬率:现金的预期报酬率为零,支票存款的预期报酬率在于支票存款利率的和银行服务的质量。当交易结算电子化程度提高、支票存款利率上升、银行服务质量提高,该比率就会下降。   二是相对于其他资产预期报酬率的变化的敏感性。一般认为支票存款的敏感性较强,因此当证券收益增加,现金、支票存款都会减少,但支票存款会减少快一些,使比率上升。   c.相对风险:现金是最安全的资产,而支票存款存在银行倒闭的风险。当经济动荡,发生银行挤提,则会加大现金资产的持有,增加现金漏出率。   d.流动性:即现金和支票存款的充当交易媒介的便利性。这取决于公众所处的金融环境的基础设施的覆盖和运行效率和人们的结算习惯,还有地下经济的规模   2)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实际上是M1、M2的比较)   a. 财富总量以及财富弹性:非交易存款的财富弹性大于交易存款   b. 预期收益率:一方面是二者的相对报酬率,另一方面是二者对其他资产相对报酬率的敏感程度。非交易存款的其他资产的敏感程度更高,而交易存款为满足固定的交易需求有一定的稳定性。   (二)从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角度进行分析   1.货币乘数角度的分析框架   1)Rd、Rt:央行   2)Re:商业银行(市场利率、流动性损失大小(支付需求的规模和不确定性、其他渠道借入资金的成本)、央行再贴现率对市场利率的定位、央行各种货币政策的宣示作用对市场利率预期的引导   3)Rc,t:公众现金和交易存款比率、非交易存款和交易存款的比率   a. 财富弹性   b. 相对收益率:1)二者之间;2)相对于其他资产报酬率的敏感程度   c. 风险   d. 流动性(即便利性)   2.基础货币角度的分析框架:   1) 分析框架: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资产:A1央行持有的有价证券   A2对金融机构的贴现贷款   A3外汇储备、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A4其他资产   A5在途资产   负债:L1流通中现金   L2银行存款准备金(法定、超额)   L3财政性存款   L4央行票据   L5其他负债   E 央行资本金   分析框架:B=C+R=L1+L2——主动方式   =(A1+A2+A3+A4+A5)—(L3+L4+L5+L6+E)——被动方式   L:主动方式方式:   1) 公开市场业务:央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主动进行扩张还是紧缩;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   2) 贴现贷款: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来主动影响银行的贷款需求,从而影响贴现贷款量   2) 被动调整方式   A1政府的预算赤字:发债(增税、发债、赤字货币化)   A2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有双方共同决定,主动性不是很强。   A3中央银行为稳定汇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   L4回收流动性   A4、L3、L5对一些短期扰动因素的对冲等等

3,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什么

由央行供给

1.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过程。
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过程一般涉及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借款者四个行为主体。其中在货币供给过程起决定作用的是银行体系。流通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银行供给的,货币供给与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活动密切相关
3.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金融体制下,货币供应量是通过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而注入流通的。这一供应过程具有三个特点:①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②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即中央银行创造现金通货,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③非银行金融机构对货币供给有重要影响。

4.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而是由经济体系内部各经济主体共同决定。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经济体系以外的中央银行直接控制。

4,我国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什么

我国货币供给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基本环节 中央银行供给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记账货币 基础货币 有三种途径: 变动其储备资产,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或贵金属; 变动对政府的债权,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买卖政府债券 变动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业务或发放再贷款 货币供给的主要内容包括: 货币层次的划分;货币创造过程;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等。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货币流通的范围和形式不断扩大,现金和活期存款普遍认为是货币,定期存款和某些可以随时转化为现金的信用工具(如公债、人寿保险单、信用卡)也被广泛认为具有货币性质。 一般认为,货币层次可以划分如下: M1=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其他支票存款; M2=M1+小额定期存款+储蓄存款+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M3=M2+其他金融资产。 货币创造(供给)过程是指银行主体通过其货币经营活动而创造出货币的过程,它包括商业银行通过派生存款机制向流通供给货币的过程和中央银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量而影响货币供给的过程。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包括中央银行增加货币发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的可运用资金量、商业银行派生资金能力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状况等因素。货币供给还可划分为以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名义货币供给和以流通中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表示的实际货币供给等两种形式。

5,货币供给量由哪些因素决定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是一个由内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为说明问题,它的组成可用以下三个层次剖析:
1.调控主体。
整个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主体有三个:一是中央银行,二是商业银行,三是非银行经济部门。
依据各主体的不同功能,我们不妨把中央银行称之为发动主体,因为由中央银行供应给商业银行基础货币(也称始初货币)的多少,决定整个调控机制运转的规模。这里,它是以最后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商业银行称之为放大主体,因为中央银行将基础货币贷入商业银行后,通过商业银行系统内的倍数放大效应,会创造出多倍于始初货币的存款货币,以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这里,它是以直接贷款者的身份出现的。把非银行经济部门称之为目标主体,因为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始初货币随即在商业银行系统内产生倍数放大效应的整个过程,最终目的是为了向非银行经济部门供应适量的货币,当然不能否认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行为对整个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运转的影响作用。
2.基本因素。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超额准备金,三是货币供应量。
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使1
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几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以上分析看出,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货币乘数)的乘积。可见,在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中,“基础货币——超额准备及它的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供应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3.若干金融变量。
具体指:法定存款准备比率、超额准备比率、定期存款比率、现金比率等,这些因素共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
这里:(1)法定存款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按规定缴存中央银行的那部分存款同所吸收存款之比;(2)超额准备比率是指商业银行保有的不运用于其资产业务的准备金与活期存款之比;(3)定期存款比率是指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4)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经济部门所持有的现金与活期存款之比。以上诸金融变量中,受制于中央银行行为的是(1);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2);受制于非银行经济部门行为的是(3)和(4)。
必须说明,以上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组成,只是从静态角度加以考虑,如果将时间变量和利润因素引入,其实际运转过程就更为复杂。

6,货币供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是分析这些影响因素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货币供给的公式为M/H=(Rc+1)/(Rd+Rc+Re)
其中M为货币供给,H为基础货币量,Rd为法定存款准备金,Rc
为超额存款准备金,Re
为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所以货币供给可以看成是基础货币供给,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市场利率和现金对存款比率的函数。所有这些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都可以归结到准备金变动对货币供给的变动上,所以可以认为准备金是银行创造货币的基础。所以一般央行通过控制准备金的供给来调节整个货币的供给。

7,货币供给受哪些因素影响

在双层次货币创造结构下,中央银行创造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首先看下前者的因素的影响,这个和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有关的,包括经济的增速,财政政策等,简而言之央行是根据流通中所需要的量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其次后者的影响因素,最主要的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越高,货币创造的越少。然后与各个商业银行的自己的政策实施也是相关的。至於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人们的实际收入、商品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利息率、一国金融的发达程度(比如点子银行,刷卡交易方便,货币需求量就小)。按书上讲的,货币需求出於三大动机:货币需求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